小学特别爱玩的一款游戏,就是日本的

《宠物小精灵》。但是学校对于游戏机的态度,基本等同于拉斯维加斯对老千们的态度,宁可错杀,绝不放过。

这怎甘心?于是我另辟蹊径,自己“创造”了这个游戏。

没错,我在作业本上画出和游戏里相同的界面,并邀请同学们来体验“我的游戏”,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账号,你遇到什么小精灵,抓不抓的住,全凭我的控制。

如果你觉得体验不错,你甚至可以考虑充值,充值可以购买一些额外的道具,当你与其他同学“对战”时,你会获得我的“有如神助”。班里渴望攀比的同学还不少,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赚钱的乐趣。

在班里我喜欢做的另一件事是画火柴人。

我通常会画很多很多的火柴人在作业本上,有些是古代的军队,有些则是现代的军队。

这些“军队”要么在军营里,要么在行军的路上,时刻严阵以待。

当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听讲的时候,我时常画出两个规模庞大的军队,再幻想他们交战的悲壮场景,乐此不彼。

这是童年的热爱,也是其一。

三年前一位友人问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并且可以持之以恒热爱的那件事情?”

那时的我看起来对一些事物充满热爱(比如时尚),但是实际上不过是色厉内荏。因为我没有信心肯定,我现在所谓热爱的事情,将来就会一直热爱下去。

我觉得人是会变的,我曾经热爱过的事情,比如创作游戏、画火柴人或者其他等等。如今已很难再谈“热爱”。

所以我确信真正的热爱必须通过时间的检验。

成年以后第一件让我痴迷的事情,是那时为学院的迎新晚会写了一部话剧,并全程导演了这部作品。

我在一个个失眠的深夜里不断推敲话剧的细节,以确保创造出真正满意的场景。

那是一种完全不知疲惫的热爱。

而后对于“热爱”这件事情,仿佛也没有停止过,穿衣搭配、拍纪录片、贩卖复古收藏。

我喜欢的东西越多,越是对“热爱”这件事情产生怀疑;即上文提到的,究竟此刻所感的“热爱”,是真正的热爱吗?

这是其二。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困惑,当然是不容易的。但是真正让我“开窍”的时机,来源于我对古董娃娃收藏的思考。

和大多数具有收藏癖的藏家不同,我对于娃娃的数量并没有特别的偏好,相反,我非常热衷于给娃娃搭建一个“场景”。我不喜欢以量取胜,我觉得娃娃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你可以给他们搭配不同的场景,而不是娃娃本身。

当我察觉我喜欢给娃娃们搭建一个场景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但是当某天我把这个“公式”套用到我以往所有、所有“热爱”的事物里时,我惊讶的发现。

这一切都能说得通了。

创作游戏,其实就是搭建一个“场景”。火柴人打仗,其实也是一个“场景”。导演一出话剧,也是搭建一个“场景”。就算是穿衣搭配,也是在不同的场合里搭建不同的“场景”啊。

再来,我喜欢布置一个秀场,其实就是搭建一个“场景”,我不喜欢缝纫工艺,就是因为里面并没有包含这个“场景”。

明白了吗,我真正热爱的并不是某一件事情,我热爱的,就是创造、幻想一个“场景”,并把它还原成现实。

无论是做一个娃娃屋、写一部小说、拍一部纪录片、亦或者策划一场时装走秀,正是我对这些“场景”的憧憬,才支撑起了我持续热爱的动力。

我再尝试着把这个逻辑套用到其他的方面,事实让我惊讶不已。因为这个公式,适用于曾经热爱的一切。

当任何事情,只要里面包含(夹杂)着场景的创造,这件事情都会让我兴奋不已。同理,当任何事情如果缺少掉这一模块,都会使我意兴阑珊。

这个曾经永远捉摸不透,像鬼魂一样所谓“兴趣”“热爱”之类的东西,是第一次离我如此的近。

这种感觉就像是洞彻了“宇宙”的奥妙,但是这个宇宙只属于我,因为他不适用于其他任何人。

所以我无法给你建议,因为你的经历、你的感受、你的遭遇,这些都是非常私人的部分,只能通过一次次抽丝剥茧中,逐渐地去接近真相时刻。

这里的每一件事情,都不能算是我最热爱的事情,因为他们无法超越“热爱”(创造场景)本身。但是每件事情,也都是我最热爱的事情。因为他们都拥有着部分的“热爱”。

所以我们要做的也许并不是分别思考我们喜欢过的事情,再去挑选哪一个才是我们的最爱。

而是要把他们放在一起,思考他们的共性,梳理他们的共同点。正是这一个共同点,才串起了你一系列的热爱。这才是你的真正所爱。

说一句题外话,这招貌似对寻觅配偶也同样适用呢。

也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真正所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