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年底,为了买年货。这天,还只5岁的作家尧山壁,跟着村里的七八个大人一起前去城里卖粮食了。年关将至,通过卖粮食去置换一些家用年货,这在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是很常见的事情,行至路上,一抬头,不料,看到了一群鬼子。


众人有些哆嗦,想跑也来不及了。而鬼子的残忍,在村里早传开了。第一次遇见鬼子,村民们都觉得难逃厄运。十几个鬼子带着二十几个伪军冲了上来,他们围住了村民。村民们则握着自己挑粮食的扁担,身体有些发抖。

却不料,鬼子的一个少佐发话了,只见他通过翻译说道:“你们卖粮食挺不容易的,你们拉粮食到山南挺远的,以后卖给我们吧。我们加价两成!用现大洋和弹药换!”

说罢,便给了现大洋和武器,随即便把粮食拿走了。村民们松了口气,趁着日军远去,马上拿着粮食和武器就跑了。

回家后一合计,村民便与民兵拿着用粮食换来的武器,一鼓作气,端下了离山口不到七里地的一个鬼子据点,其中有五个日军和三十多个伪军。(死去的日军:什么,打死我们的武器是我们自己人提供的?)

这种事情,在今天,或许我们是难以理解的,因为鬼子不能这么“好”。然在作家尧山壁的回忆录中,这种事在1944-1945年的敌后战场中却很常见。

例如,44年以后,鬼子每次从上级领了给养都十分发愁怎么运回去。最后想到一个好方法,即每次发给养时,先给中国军队一份武器弹药当买路钱。

45年,为了和北平鬼子粮食换武器方便,北京当地县委在清华园附近支了个早点摊。双方约好后,多少条步枪和子弹换多少斤白面,多少挺轻重机枪和掷弹筒换多少斤猪肉,但大炮不能换。鬼子保证拿来换的武器是真金白银,而我们则保证拿来换的粮食不短斤缺两。

真拿武器换粮食?可鬼子为什么这么傻呢?


在史官今天看来,原因有二:

一、日军知道日本要战败了

对于那时候的日本人来说,上战场或干某件事情,信念是非常重要的。而一旦某个信念不存在或要轰塌了,日本人的一般做法为要么玉碎要么找下一个信念。44~45年期间,则刚好是我们无数革命先烈换来了抗日总反攻的时期,日军的节节退败,日本人是有目共睹的,则随之伴随的是——他们进战场时信念的逐步崩塌。

二、日军吃不饱

44~45年期间,据日本兵自己透露:在中国军队全面胜利时,我们只能躲着,天天啃土豆当饭,而小队长以上才有小米粥喝。

而在侵华战争初期,日军官兵的主食中大米占70%,后来递减为50%,主食中掺杂了大豆、小米与杂粮。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部队伙食就开始糟糕了。粮食不足,为增加分量,吃抢来的麦子时就经常不去麸壳,下地挖野菜,捉蛇捕蛙、上树掏鸟窝的事屡见不见。青黄不接时,甚至连地里的青苗也不放过……因此,才有了贩卖武器换粮食的做法。

这或许就不难解释日军的一些看似友善的做法了。但正如本文中有提到日军拿武器换粮食,而不直接抢粮食。史官本意并不是想要说明这个事件中日军的“善良”,因为抗日期间,但凡穿上军装踏上中国国土,在那一刻起,这个日军就不再善良。而日军之所以要买粮食而不是抢,这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把日军打退了,他们才不得不屈服于如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