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年底,爲了買年貨。這天,還只5歲的作家堯山壁,跟着村裏的七八個大人一起前去城裏賣糧食了。年關將至,通過賣糧食去置換一些家用年貨,這在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是很常見的事情,行至路上,一抬頭,不料,看到了一羣鬼子。


衆人有些哆嗦,想跑也來不及了。而鬼子的殘忍,在村裏早傳開了。第一次遇見鬼子,村民們都覺得難逃厄運。十幾個鬼子帶着二十幾個僞軍衝了上來,他們圍住了村民。村民們則握着自己挑糧食的扁擔,身體有些發抖。

卻不料,鬼子的一個少佐發話了,只見他通過翻譯說道:“你們賣糧食挺不容易的,你們拉糧食到山南挺遠的,以後賣給我們吧。我們加價兩成!用現大洋和彈藥換!”

說罷,便給了現大洋和武器,隨即便把糧食拿走了。村民們鬆了口氣,趁着日軍遠去,馬上拿着糧食和武器就跑了。

回家後一合計,村民便與民兵拿着用糧食換來的武器,一鼓作氣,端下了離山口不到七里地的一個鬼子據點,其中有五個日軍和三十多個僞軍。(死去的日軍:什麼,打死我們的武器是我們自己人提供的?)

這種事情,在今天,或許我們是難以理解的,因爲鬼子不能這麼“好”。然在作家堯山壁的回憶錄中,這種事在1944-1945年的敵後戰場中卻很常見。

例如,44年以後,鬼子每次從上級領了給養都十分發愁怎麼運回去。最後想到一個好方法,即每次發給養時,先給中國軍隊一份武器彈藥當買路錢。

45年,爲了和北平鬼子糧食換武器方便,北京當地縣委在清華園附近支了個早點攤。雙方約好後,多少條步槍和子彈換多少斤白麪,多少挺輕重機槍和擲彈筒換多少斤豬肉,但大炮不能換。鬼子保證拿來換的武器是真金白銀,而我們則保證拿來換的糧食不短斤缺兩。

真拿武器換糧食?可鬼子爲什麼這麼傻呢?


在史官今天看來,原因有二:

一、日軍知道日本要戰敗了

對於那時候的日本人來說,上戰場或幹某件事情,信念是非常重要的。而一旦某個信念不存在或要轟塌了,日本人的一般做法爲要麼玉碎要麼找下一個信念。44~45年期間,則剛好是我們無數革命先烈換來了抗日總反攻的時期,日軍的節節退敗,日本人是有目共睹的,則隨之伴隨的是——他們進戰場時信念的逐步崩塌。

二、日軍喫不飽

44~45年期間,據日本兵自己透露:在中國軍隊全面勝利時,我們只能躲着,天天啃土豆當飯,而小隊長以上纔有小米粥喝。

而在侵華戰爭初期,日軍官兵的主食中大米佔70%,後來遞減爲50%,主食中摻雜了大豆、小米與雜糧。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部隊伙食就開始糟糕了。糧食不足,爲增加分量,喫搶來的麥子時就經常不去麩殼,下地挖野菜,捉蛇捕蛙、上樹掏鳥窩的事屢見不見。青黃不接時,甚至連地裏的青苗也不放過……因此,纔有了販賣武器換糧食的做法。

這或許就不難解釋日軍的一些看似友善的做法了。但正如本文中有提到日軍拿武器換糧食,而不直接搶糧食。史官本意並不是想要說明這個事件中日軍的“善良”,因爲抗日期間,但凡穿上軍裝踏上中國國土,在那一刻起,這個日軍就不再善良。而日軍之所以要買糧食而不是搶,這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把日軍打退了,他們纔不得不屈服於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