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珍珠港事件是美國自導自演,給日本設下的圈套,是美國爲發動戰爭找開戰的藉口。在全世界範圍內,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大有人在,其實不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按照英美國家的工業規模和軍事實力計算,完全就是想打誰就打誰,看誰不順眼就打誰,根本不需要藉口。更何況,1941年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造成了美國的巨大損失,如果是個圈套,決策層不可能不考慮傷亡的問題。珍珠港事件並不是美國自導自演,釣魚執法。珍珠港事件的爆發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對自身實力的過度自信,以及誤判國際形勢造成的。日本在二戰前的三次對外戰爭的勝利,使得日本軍部認爲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實現征服世界的目標!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日本如何通過戰爭三步走,逐漸成爲世界列強的。日本的發家史可以說是一部日本人的戰爭侵略史,更是亞洲人民的辛酸史。

    第一戰,1894年—1895年,日本偷襲清軍運兵船,對清軍不宣而戰,打敗了號稱世界八大艦隊之一的北洋艦隊,最終日本戰勝清廷;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日本下關簽署《馬關條約》。說到這裏,我們來看一下條約的內容:“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讓與日本;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辦工廠,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 之後日本藉口銀子純度不夠,要求增加了賠償金額,賠款主要被日本用於軍備競賽和國民教育。獲得大量領土與賠款之後,日本一躍成爲亞洲第一強國。

    第二戰,1904年—1905年,日本用沉船和水雷封鎖旅順港(俄佔),日本戰神乃木希典爲攻佔要塞爾靈山,兩個兒子戰死,在付出巨大的代價後攻克陣地;東鄉平八郎在對馬海峽基本全殲俄國前來增援的波羅的海艦隊。俄國太平洋艦隊也被日本一舉全殲。然後在東北全境日本一步步打敗沙俄幾十萬陸軍,沙俄節節敗退。世界第一陸軍就這樣被日軍擊潰,開創了黃種人打敗白種人的先例。日本陸續俘虜了八萬多名沙俄士兵和軍官,這麼多俘虜是日本沒有想到的,爲防止戰俘鬧事,日本分批把俄國戰俘分散運送到日本各地關押。同時日本間諜潛入俄國各地進行諜報工作,資助並鼓動沙俄國內起義,沙俄政權搖搖欲墜。於是沙俄向日本主動求和,在英美的調停下,雙方在美國簽訂《朴茨茅斯和約》,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勢力,把庫頁島南部割讓給日本,但是拒絕賠款。此戰使得日本一躍成爲世界強國。

    第三戰,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欣喜若狂,日本對德國宣戰,攻佔我國青島,並藉機佔領太平洋大量德國殖民地島嶼。一戰結束之後,巴黎和會召開,各國代表吵吵嚷嚷,通過了《凡爾賽和約》限制了德國權利。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獲益最大,戰爭並未爆發在日本本土,而歐洲各國遭受戰爭創傷普遍比較嚴重。1920年成立國際聯盟,英國,美國,日本,法國,意大利成爲五大常任理事國。

    1918年—1922年,日本出動七個師團(7萬多兵力)的遠征軍出兵西伯利亞,與英美組成西伯利亞干涉軍,直至1922年日本逐漸撤出西伯利亞,並未發生大規模戰鬥。

    

    日本通過三次對外戰爭獲得大量利益,並且國際地位大大得到提高;可以說這三次戰爭讓日本打的飄了起來,開始變得狂妄自大,以東亞地區老大自居。日本的對外擴張戰略與英美的利益開始產生劇烈衝突。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 英美國家意識到了日本的威脅,之前友好的英日同盟在美國的干涉下被解散。日本是海洋島國,地震嚴重,戰略資源嚴重匱乏,日本認爲非常有必要再次通過戰爭來獲得戰略要地,進而獲取鋼鐵和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日本隊自身的軍事實力過於自信了!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軍部就北進蘇聯還是南下太平洋爭論得喋喋不休,太平洋地區是英美傳統勢力範圍。首先是北進派佔據上風,1938年日本在中蘇朝三國邊境地區對蘇聯發動張鼓峯戰役,戰爭規模不大,雙方互有勝負。1939年日本關東軍對蘇聯軍隊進行再次試探性進攻,在中國和蒙古邊境雙方爆發大規模的諾門罕戰役,蘇聯派出了朱可夫元帥領導戰爭,雙方互派飛機和坦克進行了大規模的立體化戰爭,雙方死傷無數,北進派發起人也開槍自盡。最後日本主動求和,蘇聯重心在歐洲提防德國,也無意擴大戰果。日本北進不成,反而碰了一鼻子灰,日本南進派逐步佔據上風。

    太平洋沿岸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盛產橡膠,石油,鋼鐵,稀有金屬等戰略物資。於是日本瞄準了礦產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衆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印度和我國香港地區屬於英國殖民地;菲律賓屬於美國殖民地,越南屬於法國殖民地,印度尼西亞屬於荷蘭殖民地,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在此經營久矣。南進的首要障礙是位於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這是一隻不可忽視的戰略力量,日本作戰大本營認爲攻佔珍珠港即可阻斷美國對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的支援。

    再來看一下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以前的歐洲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凡爾賽條約》下的德國權利受到了種種限制,割地賠款,失業率大增;希特勒的出現憑藉高超的演講口才,矇蔽了人心;於是德國合併奧地利,吞併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德國通過閃電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攻波蘭,後突破法國防線,攻佔巴黎,造成幾十萬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日本看到了德國在歐洲連戰連捷,高估了德國的軍事實力,認爲和德國結盟必勝。而意大利則關注非洲利益,與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利益發生了戰略上的衝突矛盾。日本以一國之力攻打英美法談何容易?日本意識到這一點,並且分析了國際形勢,於是1940年9月,德國,意大利,日本在德國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成立軍事同盟。三國聯盟加快了蘇德戰爭的進程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這次日本高估了自己,錯估了國際形勢,站錯了隊伍;就像打架一樣,打架多了,再厲害的人都會有捱揍的一天,這下日本最終被揍的不輕。

    

    美國看到了日本的殖民擴張計劃,意識到了日本的嚴重威脅,於是對日本實行鋼鐵和石油等戰略資源禁運。日本本土距離珍珠港6000多公里,美國最初並未想到日本會跑這麼遠來轟炸珍珠港20世紀40年代的日本軍力強大但是工業規模較弱,長期戰爭無法支撐,於是日本作戰大本營決定通過速戰速決計劃來迫使美國就範。經過反覆的演練與全面的戰爭準備,1941年日本出動航空母艦戰鬥羣,爲了保密採取無線電靜默模式,浩浩蕩蕩的駛向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軍成功偷襲美國珍珠港,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士兵經過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洗腦,戰鬥力大增。由於日本進行了充分的戰爭準備,可謂是連戰連捷,旗開得勝。迅速攻佔了菲律賓,麥克阿瑟敗北,撤退到澳大利亞;菲律賓戰役使得十多萬美菲聯軍戰敗,造成美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投降。英國爲遏制日本的擴張計劃,組建了由航空母艦無敵號,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戰列巡洋艦反擊號和四艘驅逐艦組成的皇家航母艦隊駛向亞洲,對日迎戰,可惜在未取得任何戰果的情況下就被日本轟炸機擊沉,撕下了日不落帝國的最後一塊遮羞布。日本陸續攻佔香港島,攻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十多萬英軍向日本投降,造成了英國軍事史上的最大規模投降事件。日本打敗法國攻佔越南;打敗荷蘭攻佔印度尼西亞;轟炸澳大利亞達爾文港。日本的戰鬥力達到巔峯狀態,殖民版圖走向最大化,貌似日本有大獲全勝之勢。可不要忘了,日本僅僅是軍事實力強大,可是工業基礎薄弱。再強大的軍事實力在沒有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撐下,在耗能巨大的戰爭中,最終都會走向下坡路。日本的造艦速度和造武器速度遠遠跟不上戰爭的巨大消耗,而美國工業生產能力在全力開動之後,造艦速度猶如下餃子一樣,作戰武器迅速得到補充。1945年,隨着德國和意大利在歐洲戰敗投降,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集中全力對日開戰,日本漸感國力不支;美國陸續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珍珠港事件引起的太平洋戰爭宣告結束。

    珍珠港事件既有歷史的偶然性,也有歷史的必然性。日本高估了自身的戰爭實力,進行不義的殖民擴張計劃把亞洲太平洋地區拖向了戰爭。珍珠港事件並非美國的苦肉計,而是日本擴張計劃的一步棋。

    原創聲明:本文在今日頭條系原創首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