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雲岡石窟在暖陽的輕撫下,顯出淡淡的暖意。向世人展示着它那1500多年的石窟羣雕歷史,昭示着它那代表北魏時代無與倫比的佛教藝術的西巖絕唱。依山造像,綿延橫陳,70年的開鑿歷史,五萬一千餘尊造像,雲岡石窟羣猶如一部不朽的石書,記載着當時鮮卑民族筆下的藝術輝煌。創造了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峯時期的經典之作,爲中華文明留下了璀璨的文化瑰寶。

上篇我簡要介紹和淺析了炳靈寺石窟雕塑藝術風格,今天我們一起欣賞和淺析雲岡石窟雕塑藝術風格。

雲崗石窟外景

一、雲岡石窟雕塑藝術簡介

雲岡石窟是我國北方最主要的石窟之一,位於今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現存洞窟53個造像5萬餘身。從開鑿時序上可分爲三期:

第一期以16—20窟爲代表(即著名的"曇曜五窟"),建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465年),都是大佛洞,風格強悍,有來自西北地區的影響;

第二期以1、2窟和5—14窟爲代表,建於465—499年間,此時多是雙窟窟型,雕塑風格既有南方影響,又保存了北方特點,渾樸自然而富於宗教氣息,人稱"雲岡模式;

第三期以20窟以西的一系列小窟爲代表,建於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面貌南方化,與龍門石窟相近。雲岡石窟雕塑是中國早期佛教造像的代表。

二、雲岡石窟雕塑藝術風格流派及淺析

第20窟的《坐佛與立佛》

1.《坐佛與立佛》雕塑藝術淺析

北魏石雕《坐佛與立佛》(雲岡第20窟,主尊高1400釐米)外形似大龕,造像爲流行的三世佛,一尊已毀,主尊結跏趺坐,高平肉髻,兩耳垂肩,內着僧祇支,袈裟右袒平披,鼻子平直高聳,祥和自然。眼珠爲後人所補,感覺突兀不協調。身後飾有火焰紋背光,間有坐佛、供養菩薩、飛天等形象,精麗異常。

2.曇曜五窟雕塑藝術風格流派及淺析

北魏和平年間(460-465),沙門統曇曜奉敕主持修建的5個大佛窟,即今天的16—20窟,稱爲"曇曜五窟"。所造5尊大佛,可能象徵北魏開國以來的5位君主,體現了"皇帝即是當世如來"的思想。像高都在13米—17米之間,內容選用了當時流行的三世佛題材。造像體量巨大,外形飽滿壯碩,面相偏方正,深目高鼻,服飾以右袒及通肩袈裟爲主。曇曜五窟的風格受到涼州地區造像影響,體現了早期佛像的風格,它是北魏早期流行的最主要佛像式樣之一,對北方地區的造像產生過一定作用。

.第20窟的《肋侍立佛》

2.1.第20窟的《肋侍立佛》

北魏,高60釐米。身着通肩大衣,服飾貼體。臉部飽滿渾圓身材豐壯方拙,面容帶有深目高鼻的特點,形象和服飾都有河西造像的影子,反映了中國早期大型佛教造像的特色。

第18窟的《弟子像》

2.2.第18窟的《弟子像》

北魏,高130釐米。是主尊立佛的脅侍弟子。着通肩袈裟,雙手疊於胸前,腰部以下殘毀。弟子雙耳垂肩,深目高鼻,嘴角翹起,露出謙和虔信的笑容。面部多棱角變化,恰當地表現出了胡僧的形象特徵,由於日久風化,只剩下半身像,其中頸部以下也已經模糊不清,惟有頭部清晰可辨。這好比工寫兼備的國畫中粗放與細膩的風格互爲襯托,此像身體的簡化,更映出頭部的精彩絕倫。

3.佛教雕刻的經典風格"雲岡模式"及淺析

繼曇曜五窟之後,北魏皇室於465-494年之間在雲岡繼續大規模建造,現存的1、2窟,5、6窟,7、8窟等一系列雙窟,都爲這個時期建造。這一階段正是北魏經濟繁榮、國力不斷增強的時期,開窟建寺盛于都城(大同)一帶。其寺廟建制在融合南方影響的基礎上,自身所形成的特色被稱爲"雲岡模式"。就造像風格來講,"雲岡模式"是佛教雕刻的經典風格之一。它表現爲外形飽滿圓潤,神情清俊秀逸,雕刻手法樸實無華,整體感強,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息。

第6窟的《飛天像》

3.1.第6窟的《飛天像》

北魏,橫寬100釐米。着短裙、赤足戴腳鐲,飛天面帶微笑,四肢伸展作遊動狀,帔中繞臂飄揚。其體形與面容飽滿圓實,飛動起來卻讓人感覺輕盈飄逸。體表的衣紋只用淺線雕刻表示,手法簡練而富於曲線變化。整件浮雕沒有過分突兀犀利的線條或棱角,主要釆用圓融、自然、平滑的處理,愉悅的神情飽含着純淨與虔誠。

第6窟的《佛傳故事》

3.2.第6窟的《佛傳故事》

北魏,高110釐米。表現的是釋迦爲迦毗羅國太子時,外出遊玩後騎象歸來的情景:中央是滿身飾物的大象,背馱着太子;上方有飛天舞蹈,四周是伎樂擁行的人羣。與窟中其他雕塑一樣,作品在構圖上採取填滿的方式,沒有留白,而且對細節並不講究,但每個部分似都被凝聚在一個有機體中。樂聲響起,大象踩着節拍在緩緩前進,伎樂天也隨之曼舞。作者將雕塑內容中的音樂成功地表現出來,使觀衆見之若聞。

第5窟的《佛頭像》

3.3.第5窟的《佛頭像》

北魏,高45釐米。高肉髻,兩耳垂肩,細眉長目,鼻子略高,頭微垂,嘴角上揚,露出笑意。此像面容豐瘦適中,五官清晰明朗,形象秀美動人。原色已脫落,略顯粗糙的砂岩底質反而更能看出雕工的精湛。這件作品手法質樸,對佛像神性氣質的刻畫極爲成功,祥和冥想的形象使之成爲雕塑史上最經典的頭像之一。

第8窟的《鳩摩羅天》

3.4.第8窟的《鳩摩羅天》

北魏,鳩摩羅天是佛的護法天之一,這尊五頭六臂,分持日、月、飛鳥等法器,面帶笑意,袒上身,下着裙,兩腳心相對而坐。下方爲孔雀,上方有一飛天。身材豐實卻不顯笨重,相反卻給人一種飛昇之勢。神遜自然,充滿了祥和的氣息。

第9窟的《脅侍菩薩像》

3.5.第9窟的《脅侍菩薩像》

北魏,高120釐米。菩薩戴高寶冠,袒上身,帔帛自肩垂下,於身前穿壁而過,無他飾物,體表平滑素淨,面容清秀,略有笑意。左手抬至胸前,右手低垂持帔帛,姿態與表情配合極佳,寓動於靜,長時間欣賞會給人飄然欲行之感。菩薩左側與主尊空隙處有兩女供養人像,下面一身頭梳髮髻,面容豐滿,雙手合十,露齒而笑,世俗意味頗濃,與菩薩慈悲含蘊的微笑形成鮮明對比。一神一人,霍然眼前,令人歎服。

結語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其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在雕塑技藝上,雲岡石窟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犍陀羅藝術的成份,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在我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