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彌勒不可思議、無所分別的“不二法門”就是“能容”,容一切有緣,而真正 能趣入淨土的“來人”,一定是一心念佛的人。楹聯的字面意思是,菩薩度生,沒有一個不像彌勒菩薩這樣,開口常笑,慈悲接引有緣衆生,那麼,你爲什麼還要去等“龍華三會”呢。

名寺名聯,盛傳不衰。杭州靈隱寺文化底蘊深厚,諸多楹聯結合佛教文化精髓,涉及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經典故事、宗派源流等範疇。在靈隱寺,仔細品讀欣賞精彩的楹聯佳作,能更好地瞭解佛教所主張的自然和人文高度和諧的文化內涵,給人以啓迪和警醒,起淨化心靈的作用。

杭州靈隱寺殿堂楹聯,引人駐足,回味無窮。今天我們欣賞靈隱寺天王殿正面外牆石柱的一幅楹柱聯。

布袋無雙 破顏垂笑

爾等莫待 龍華三會

法門不二 大腹能容

來人全憑 唸佛一心

—— 佚名 題天王殿正面外牆石柱

天王殿正面外牆楹柱聯(上聯)

上聯

布袋無雙 破顏垂笑

爾等莫待 龍華三會

布袋無雙

布袋:特指布袋和尚。五代梁時浙江奉化縣布袋和尚,常露腹歡喜,手執布袋,禪機幽默,所以被稱爲布袋和尚,相傳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無雙:即無二、不二、離兩邊。指對一切現象應無分別,或超越各種區別。據《大乘義章》卷一雲,一實之理,妙寂離相,如如平等,亡於彼此,故稱爲不二。

不二,又稱真如、法性之別名。《中論》等總結般若思想,以“不生亦不滅”等八不表明法性之本質,並作不執偏見、契合法性之佛理,稱爲“中道觀”。此聯在此讚揚彌勒菩薩開口常笑、 皆大歡喜法門爲“不二法門”。

破顏垂笑

破顏:有成語“破顏一笑”;佛教有佛陀拈花,迦葉破顏的典故。

垂笑:垂,敬辭,用於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 :垂愛,垂憐,垂詢。禪林中上師對弟子大衆開示宗要,稱爲垂示。這裏是指彌勒菩薩的垂笑,彌勒示笑的本懷,有聯句贊曰:

盈顏常喜 喜衆生皆有佛性 皆可成佛

張口大笑 笑世人不知省悟 不肯回頭

爾等莫待龍華三會

爾等:是對比自己級別低,或輩分比自己低的人的稱呼。白話解釋就是"你們"之意。

莫:不,不能;不要。

:等,等候,等到。莫待,不要等到。

龍華三會:指彌勒菩薩於龍華樹下成道之三會說法。又稱龍華會、龍華三庭、彌勒三會、慈尊三會。據《菩薩處胎經》卷二雲:在龍華三會中,第一會說法度衆九十六億,乃受釋尊之五戒者;第二會度衆九十四億,乃受持三皈依者;第三會度衆九十二億,乃一稱南無佛者。

天王殿正面外牆楹柱聯(下聯)

下聯

法門不二 大腹能容

來人全憑 唸佛一心

法門不二

法門:即佛法、佛陀的教法。佛所說法,爲世之準則;此法既爲衆聖入道之通處,又爲如來聖者游履之處,故稱爲門。法門無盡無量,所以用大海比喻其深廣浩瀚,不可測量,稱爲法門海。有偈贊曰:“佛剎微塵法門海,一言演說盡無餘。”

不二:同上“無雙”解釋。 佛法中有無數“法門”。所謂“不二”就是不可思議、無所分別的。

不二法門: “法門”就是入道的門徑;《維摩經》記載,文殊師利問維摩詰:何等是不二法門?維摩默然不應。殊曰:善哉善哉!無有文字言語,是真不二法門。法,佛道之軌範,門,聖由之趣入。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在諸法門之上,能直見聖道。

大腹能容

大腹:彌勒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與世無爭,何事不能容?

:在佛教中,‘能’與‘所’常常並稱。某一動作之主體,稱爲能。其動作之客體(對象),稱爲所。例如,能見物之‘眼’,稱爲能見;爲眼所見之‘物’,稱爲所見。又被依靠者,稱所依;依靠他人者,稱能依。修行者,稱能行;所行之內容,稱所行。而歸依者,稱能歸;爲其所歸依者,稱所歸。教化人者,稱能化;被教化者,稱所化。

:寬容,容納的意思。

來人全憑唸佛一心

來人:來,在佛教中常與“往”、“去”相對 。比如:“不去不來,因緣生法。”來人在這裏是指:能趣入彌勒淨土的人。

全憑:憑:依靠的意思,憑靠。全憑,全都依靠。

唸佛:在心裏稱念佛號;觀想具體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稱念佛之名號,皆稱爲念佛。一般指念阿彌陀佛,且立即浮現佛之功德及其相好。《智旭之蕅益宗論卷七》,將唸佛分爲:念他佛、念自佛、自他俱念三種。《彌陀經》中,將唸佛、念法、念僧稱之爲‘唸佛’。

一心:專注於某種對象,而不起妄念,稱爲一心。故專心念佛,又稱一心專念。淨土宗尤其重視執持阿彌陀佛之名號。《無量壽經》稱,一心具有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等三信。

賞析

靈隱寺天王殿正面供奉的是彌勒菩薩。《 宋高僧傳》等記載,五代後梁時僧人契此,體形胖大,笑口常開,經常背一口袋化緣,人稱布袋和尚。臨終說偈: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衆人以爲是彌勒佛現身,乃雕塑其像作爲彌勒佛在天王殿內供奉。

《彌勒下生經》記載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到人世,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他曾三次說法,昔時於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龍華會時,以上中下根之別,悉可先後得道。

《維摩詰經 人不二法門品》:‘ 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謂不二法門。”故佛教稱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修行的法門爲“不二法門”。

楹聯的字面意思是,菩薩度生,沒有一個不像彌勒菩薩這樣,開口常笑,慈悲接引有緣衆生,那麼,你爲什麼還要去等“龍華三會”呢; 彌勒不可思議、無所分別的“不二法門”就是“能容”,容一切有緣,而真正 能趣入淨土的“來人”,一定是一心念佛的人。 此聯即讚揚彌勒菩薩示笑的本懷和“不二法門”,同時開導善信,莫再等待,此生精進,一心念佛;心胸開闊度量大,積德行善能容忍,方能領悟佛教的真諦。

此楹聯書法,用極爲工穩的隸書。

憨山大師夢遊兜率天的故事

明末憨山大師在五臺山用舌血抄寫華嚴經。大師夢見自己升向天空,當升到無邊無際的高空時,又逐漸飄落下來,只見四周空空洞洞,沒有一點東西,大地在空的下面,圓圓地像一枚鏡子那樣平滑光亮,有如琉璃鏡的晶瑩。遠遠望去,在無窮的天空中,現出了一座廣大無比的樓閣,它鋪天蓋地,雄偉壯觀。

在樓閣中又現出了世間的人事往來,就連最小的市井鄙惡之事,也都容含在那裏。在樓閣的中央,設一紫金焰色的寶座。大師心裏想:‘這大概就是金剛寶座了。’大師對這座莊嚴妙麗、不可思議的樓閣非常歡喜,想走近它,可是轉眼又想:‘爲什麼這在清涼的世界中,有這些雜穢的樓閣呢?’這念頭只一起,樓閣即刻去遠了。大師心中又想:‘一切淨穢的境界,都是由我心而生的。’

思惟着心生萬法的道理,樓閣又近了。片刻之間看見金剛座前,侍立着許多身材高大、相貌瑞嚴的僧衆。

這時忽見一位比丘從金剛座後面出來,手捧一卷經書,徑直走到大師面前,對大師說:‘和尚叫我把這卷經書授予你。’大師接過一看,全是黃金色的印度梵文,一字也不識。

大師將經書收起後,即問那比丘:‘那個和尚是誰?’比丘回答說:‘是彌勒菩薩。’大師一聽非常高興,立刻跟隨比丘到了金剛座前。

過了片刻,忽然聽到磐的鳴擊聲,大師睜眼一看,彌勒菩薩已經登座。

大師即在菩薩前恭敬地瞻仰頂禮,只見菩薩的面容,晃耀着紫磨金色的光彩,世間上再也沒有比菩薩更壯麗了!大師頂禮後心想:‘今天菩薩特爲我升座說法,那我就是當機了。’於是大師長跪合掌,拿出經卷翻開。這時彌勘菩薩開示說:

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

依識染,依智淨。

染有生死,淨無諸佛。

大師聽到這裏,身心忽然頓空,只覺得聲音從空中歷歷傳來。

大師一覺醒後,菩薩開示的聲音仍在耳邊迴盪。從此‘識’與‘智’的差別,完全瞭然清楚了。並知夢中所至之處,那是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

憨山大師明末高僧,成就肉身不壞,供奉於南華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