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a33d0c4744341c7ac8c1c8336d57981\" img_width=\"720\" img_height=\"537\" alt=\"南懷瑾老師:什麼叫修證?止觀雙運!不做工夫就是不行\"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什麼叫修證?止觀雙運!不做工夫就是不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本文摘錄自 《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講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事邊際所緣作意者,謂由此故,了知一切身受心法所緣邊際,過此更無身受心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邊際”這個“事”,包括出世間小乘之果、大乘菩薩、究竟成佛,都是一件事;乃至於你入世做生意、發財、考功名,也都是一件事。你功名富貴成功了,護持佛法,佛法是要七衆弟子共成的,大護法不問在家出家,維持正法的命脈不斷謂之護法,是保護這個慧命。每一個比丘,每一個居士,成功了則是大護法,使佛法常住,這些也都是“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於這個身心修持的結果,“了知”,透徹地瞭解“一切身受”,一切身體上的感受——爲什麼腿子會酸?爲什麼會發生快樂的感受?爲什麼身體上的氣脈會通?這都是身體上的感受。“心法”是關於這個起心動念,這個念頭在五十一心所中,是屬於貪心,還是屬於瞋心?所以自己的念頭,在《百法明門論》中,是根本煩惱或隨煩惱,乃至一念不生,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就是“心法”。“身受”是身體,“心法”是心裏頭,“所緣邊際”是身心的所緣邊際,都看清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同學問:身心所緣邊際是什麼?)身心的邊際是空,身心都空了,要證得空性,性空。過了這身心邊際境界,當然什麼都沒有了,“更無身受心法”,畢竟空,徹底的空,此所謂般若波羅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事邊際”講了,就是說你修定做工夫,做到了這樣,一切事邊際、事業邊際無所不成。換句話說,這個裏頭有祕密,就是一切神通境界,只要你作意就成功,就來了。要你得止觀雙運、定慧等持的時候,事的邊際,你就求證到了。佛法不是空洞的理論,求證到之後,世間法所作成辦,你要辦什麼事都會達到目的;出世法,六通妙用更是無所不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所作成辦所緣作意者,謂我思維如此如此,若我思維如是如是,當有如此如此,當辦如是如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彌勒菩薩到此不說真話了,他老人家也來個祕密。我現在把他的祕密揭穿,就是說,你修這個到成功時,你“思維如此如此”,“當有如此如此”;你要“如是如是”,當能“如是如是”。這話說了等於沒說,但是要你們聽衆自己去懂,佛也只能說到這裏,此乃宇宙之大祕密也。諸佛菩薩都說到這裏,只能說這樣就是這樣,你懂了就是這樣。所以禪宗祖師上來這個、那個,究竟哪一個都搞不清楚,彌勒菩薩也是這樣地玩。但是他說得很清楚,你懂了就知道他老人家說得很清楚了。就是說你修定慧修成功了,一切神通智慧都有了;換句話說,沒有不得定而生慧的。到這時“所作成辦”,就如孔子所說“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般若、解脫、法身,等持成就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及緣清淨所緣作意,勝解思擇作意者”,修行的一切方法都是唯心造,世間法一切的造業,以及三惡道的業,也都是唯心所造。所以由凡夫到聖人,證得小乘之果,乃至大乘菩薩、成佛,也都是唯心造。因爲是唯心造,所以一開始就作意,作意有四十種,他講給我們聽,開發我們的智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謂由此故,或有最初思擇諸法。”由於這個定境界的原故,你一念作意專一就定了,你真得到了定,並不是不可以用思想修,禪本來就是思維修,但要你得了定的境界不思而思。就在這個定境界,把佛經三藏十二部都熟了,一點一點地研究。參禪的參就是思維,專一地思維,把一個問題好好參。參通了,哦!原來是這個樣子,就是大悟了。“思擇諸法”是研究教理,禪宗叫參究,換一個名詞而已。有些人因根性不同,不肯走思擇的路線,“或奢摩他而爲上首”,他喜歡修奢摩他,就是止。譬如在座很多人都是這樣,喜歡從止入手,一念清淨放下就對了,定了再說。定得到了以後,慧自然發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些人不然,喜歡用思想,如果思想用對了,以後走“思擇諸法”入手,但是思想用不對,就變成邪見了。如有些學者,對佛學都喜歡用思擇,都變成思想,沒有修證,所以都變成身外求法了。\u003Cstrong\u003E什麼叫修證呢?止觀雙運,所以不做工夫就是不行。你看,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修無想定三年,非想非非想定三年,雪山苦行六年,都是在做工夫,都在修定,發了智慧以後纔出來弘法。再看後世的許多人,讀兩本佛學經典,會思想,會寫文章,會演講,雙腿都盤不攏來,更沒有半分修定的經歷,就成了大法師,就會弘法了。連釋迦牟尼佛都是修定來的,所以要注意,奢摩他與毗鉢舍那就有如此之重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寂靜作意者,謂由此故,或有最初安心於內,或毗鉢舍那而爲上首。”上來修持,有的是開始“安心於內”,此心不動,即禪宗的一切放下,安心不動,也可以到家,所以法門是多方面的。當初二祖見達摩祖師,是來求安心的,達摩叫他把心拿出來,他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我爲汝安心竟。”給你安好了,他就悟了。因爲此心不可得,念念皆空,當下即空,就在這一念一空,就定下去了,一路到底,這就是“毗鉢舍那而爲上首”,以觀爲主的修法。這一念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此心安了,再看世間一切一切,原來是如如不動的,這是定中有觀,這個就是安心法門中以觀爲上首。\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分修作意者,謂由此故,於奢摩他,毗鉢舍那,隨修一分。”有些人根性不同,止觀不能雙運,上來修行,光想修定,修止;有些人一上手就光想修觀,止和觀只修一種,就叫“一分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具分修作意者,謂由此故,二分雙修。”有人不能二分具修,不能同時來,因爲一切衆生根性不同。所以,拿一個法門教育一萬個衆生,要每個人都走這一條路,這樣不是真正的善知識,不能接引人,因爲沒有教授法。“大唐無禪師”這句話,是指沒有教授法的禪師太多了。所以\u003Cstrong\u003E學佛不要只學哪一宗、哪一派,因爲不同的各種根性,要以各種不同的法門接引纔行。說什麼淨土纔對,其他都是魔道,或密宗纔對,或禪宗纔對,像這樣的觀念,本身就是凡夫之見。衆生根性不同,方便不同,不懂方便如何能教化人呢?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一分修”也可以,二分修也可以,二分修就是“具分修”,是同時修的意思。如止觀雙修,定中有觀,觀中有定,就是止觀雙修。\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無間作意者,謂一切時無間無斷相續而轉。”譬如唸佛,要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是“無間作意”。一切行住坐臥之間,念念都在修行,沒有停止,一秒鐘都不能有昏沉散亂。下面不要我再帶領了吧!一路下去自己曉得看下去了吧!下了課要看呀!自己不看光靠我有什麼用?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9115497450752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