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知北游。
昨天的文里我们说到了,周人灭商最初是因为被商人从中原驱逐到了西北,失去了故国;之后又屡受商人征伐,被迫放弃了豳地的家园迁徙到了周原。今天我们接着往下说。
周太王的时候开始“翦商”,一定是很不顺利的;太王死后,他儿子季历即位。季历是个很有魄力的周王,他见自己的势力不行,就反其道而行之,去投靠大商,利用大商的支持,先发展自己的势力。《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獴,马八疋。”
周王季历还被商王任命为“牧师”,成了大商的官员。周人此时成了商的属国,自然他们就成了戎狄的敌人,于是季历就在大商的支持下,向自己的同盟和同胞挥起了屠刀,与戎狄部族开战了。从武乙到文丁(《竹书纪年》里或作“太丁”)先后征伐了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伐始呼之戎等,这就是《帝王世纪》里说的:“太丁之世,王季伐诸戎。”本来是同盟或亲戚,结果到这里反目成仇,凡是周人的属国都成了戎狄的敌人,所以直到周代的时候,在山西的晋国,在陕、甘的秦国都一直在和戎狄作战,打打杀杀几乎就没停过。

周人的这一番征伐,开疆拓土,大大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势头极其迅猛。但是正因为搞得太猛了,犯了激进、冒进的错误,周人的野心也逐渐被商人察觉。古书里说商王武乙到渭阳去田猎游玩的时候,被天雷给震死,但是有学者认为其实那不是震死的,而是被以季历为首的周人下手谋害而死。商人觉得这事儿太丢人,堂堂大商王竟然被一个小邦周给弄死,说出去太不好听,所以就编了个天雷震死的谎话遮掩。
但是大商那里心知肚明,绝不肯干休,最终商王文丁决定对周王季历下手,派人把季历诱骗到了商,囚禁在塞库这个地方,然后把他弄死了,这就是《竹书纪年》里说的“文丁杀季历”——这时周人和商有了第一笔血债。
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即位,就是古代的大圣贤、大圣王周文王昌。周文王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积极伐商,《竹书纪年》记载在商王帝乙二年的时候,周人伐商,这显然是周文王发动的复仇战争,但是毕竟商、周的势力差距悬殊,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甚至可能是大败亏输。

可周文王不肯停手。帝乙死后,是商王纣即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殷纣王了。周文王又开始发动战争,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他先打击了犬戎,然后就是伐密须、败耆(黎)国、伐邘、伐崇,后面的几场战争的目的是攻击大商,主要攻击对象是商的西部屏藩崇、黎等国,他先打败了黎国,又灭了崇,之后就去世了。
这是周人自己的说法,实际情况很可能不是这样的。丁山先生在《商周史料考证》中,通过对先秦一些文献记载的梳理研究之后指出,在文王受命七年的时候,曾经大举兴兵征伐殷商西北的黎国,又称耆国,这是殷商的西大门。
为了抵御周人的进攻,商王纣举行了“黎之搜”,也是大规模军事行动,击败了周人,俘虏了周文王把他囚禁在羑里,最终把他杀掉并菹醢其尸,因此周武王没得传位,在灭殷之前一直称“太子发”。

文王之死对周人来说是奇耻大辱,故对此事讳莫如深,在记载中尽量回避,后来又编造了文王从羑里获释归周的故事予以弥缝。《太公金匮》、《帝王世纪》等书甚至还编造了是文王之子伯邑考被醢,也是为了转移文王被醢的舆论视线。
刘毓庆先生在《文王之死献疑》一文中,也持相同的结论;王玉哲先生在《中华远古史》中赞成丁、刘两先生之说,并又做了一些补充论证——这个看法应该是正确的。
《楚辞·天问》里有一问说:“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佯狂。”
这里面的“梅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人,其实“梅”通“某”,“梅伯”就是“某伯”,是代指西伯周文王,因为周文王是圣王,屈原为尊者讳,不忍直接说是“西伯”,所以就用“某伯”来代替。《天问》又说:“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这里面的“西伯”是指周武王,后人错误理解成了周文王,所以《吕氏春秋》才说“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其实《天问》的意思应该是纣醢了某伯(西伯文王)之后,把肉醢赐给西伯(西伯武王),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为了震慑周人,武王因此上告于天,并亲自施行上帝对殷商的惩罚,结果殷商的大命就无法拯救,被灭亡了。
其他文献都不这么说,都说文王是活了一百多岁而善终,这是沿用周人自己编的谎,大家也都这么信了。唯独楚国人是个另类,他们和周人的关系本来就不好,他们虽然也会为尊者讳,可照旧喜欢实话实说,把真相给捅出来。再比如,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
《索隐》解释说:“毕,天星之名。毕星主兵,故师出而祭毕星也。”即武王在文王死后的当年(一说是第二年),就出兵伐殷,祭祀上天的毕星,告上天为文王复仇伐殷之事,即所谓“西伯上告”。然后载着文王的木主伐殷,实际上文王已经尸骨无存。但是《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很奇怪:周武王带着军队、载着文王的木主杀到孟津,却只是“观兵”,晃了一下拳头就回去了——怀着这么大仇恨,带着这么多军队,气势汹汹而来,却只是为了虚晃一枪?让人摸不着头脑。

可《天问》里不是这么说的,他把事情给真相了:“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意思是武王发伐殷,怎么那么忧苦?载着尸主会战,怎么那么着急?武王这次载着文王木主出兵伐殷,不是观兵,而是“集战”,和商人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显然没能胜利,失败了,所以屈原才质问他时机没成熟,你着什么急呢?这是武王第一次伐殷为父报仇,大败而归。后人因为武王也是圣王,圣王怎么可能打败仗呢?所以就说是“观兵”,然后回去了——这就是我国古代史官们的阿Q精神,编造假历史自己安慰自己。
《尚书·泰誓下》里记载,周师和商师在牧野决战,周武王誓师时说:“予克受(纣),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受(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今本《尚书·泰誓》三篇是魏晋人伪造的,但是这几句话却见于《礼记·坊记》所引《大誓》(即《泰誓》),说明是真古文,不是假的。翻译一下大概的意思是:我打败了商王纣,不是我多么威武,说明我父亲没有罪;商王纣打败了我,也不是我父亲有罪,是因为我没本事。
过去人们对武王这话不理解,有各种解释。现在知道武王的父亲文王实际上是被商王纣所杀,周武王伐纣灭商的目的主要是为父报仇,所以才说了这话。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周人必定要灭商的原因:首先是他们和夏人一起被商人从中原驱逐到了西北,失去了故国,这是一仇;之后又屡受商人征伐(因为他们和夏人同盟反攻商人),被迫放弃了豳地的家园迁徙到了周原,这是二仇;周王季历被文丁所杀,这是三仇;周文王又被商王纣所杀,这是四仇
到了周武王的时候,他实际上背负着爷爷和父亲两辈人被商人所杀的仇恨,可以称得上的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所以,周武王领导下的周人必定要全力伐商以报仇雪恨。即使是周武王不成功,他的后人还会把伐商的事业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古籍:《诗经》《尚书》《国语》《孟子》《竹书纪年》《史记》《吕氏春秋》《楚辞》《礼记》《帝王世纪》等
今人著述: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中华书局1964年。
许倬云:《西周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
胡厚宣:《甲骨文土方为夏民族考》,《殷墟博物院院刊》(创刊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郭沫若:《夏禹的问题》,《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2年。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刘毓庆:《文王之死献疑》,《晋阳学刊》1982年第3期。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忠林:《周人翦商史实考略》,《北大史学》2007年。
王宁:《再论卜辞“土方”与夏人的相关问题》,《郭沫若学刊》2016年01期
王宁:《〈楚辞·天问〉“梅伯”小考》,知北游的新浪博客201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