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另一位大商人猗顿,是鲁国人,他也出身贫寒,根本没有机会做官,在维持生计都很困难之时,他听说了范蠡是弃官从商,并且很快致富的消息后便前去请教,范蠡也很大方的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范蠡根据猗顿当时的情况,就让他从事畜牧,先养少数的雌性牲畜,时间长了就可致富,经过十年的时间,猗顿便发家致富,后来他开始贩运池盐,在养殖牲畜期间积累的经商经验,帮助他很快的赶上并超过了陶朱公的富有程度,甚至可以与天子诸侯比肩。即使春秋时期出现了这样有影响力的商人大富,商人的地位始终也没有提高,就算是普通百姓选择职业上,也很少有人会走经商这条路,文人们选择致仕,替王侯出谋划策,武夫则会选择从军,建立功业,这两条路是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而没有任何本事的人,也会从事农耕,在古代,这是比较有保障的生存之道。

在古代社会,社会等级分化很严重,人的地位差距很大,上层社会是由帝王将相牢牢霸占,底层人民虽说地位低下,可是他们之间也有区别,人们常说的士农工商,商人是处于最底层的,纵观历史,鼎鼎大名的商人也很多,在社会中的名望也很大,也仍然摆脱不了卑微的地位。
早在约几千年前的商代,已经有人以做买卖为生,周灭商后,朝廷允许商朝遗民继续经商,并称之为商人,最早可追溯到商朝始祖契的六世孙王亥,据《竹书纪年》记载,王亥和弟弟赶着牛羊,带着货物,到河北的有易氏进行贸易,有易氏部落首领却抢夺了财物,并杀害了王亥,之后王亥之子上甲微灭掉了有易氏。
到了春秋时代,出现了陶朱猗顿这样的大商人,陶朱公便是越国灭吴的功臣范蠡,他本是楚国人,出身贫贱,因不满在楚国非贵族不得入仕的理念,与文种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功成名就之后,弃官从商,期间三次经商成为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后来定居于陶丘,自号"陶朱公",此后名扬天下。
而另一位大商人猗顿,是鲁国人,他也出身贫寒,根本没有机会做官,在维持生计都很困难之时,他听说了范蠡是弃官从商,并且很快致富的消息后便前去请教,范蠡也很大方的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范蠡根据猗顿当时的情况,就让他从事畜牧,先养少数的雌性牲畜,时间长了就可致富,经过十年的时间,猗顿便发家致富,后来他开始贩运池盐,在养殖牲畜期间积累的经商经验,帮助他很快的赶上并超过了陶朱公的富有程度,甚至可以与天子诸侯比肩。
即使春秋时期出现了这样有影响力的商人大富,商人的地位始终也没有提高,就算是普通百姓选择职业上,也很少有人会走经商这条路,文人们选择致仕,替王侯出谋划策,武夫则会选择从军,建立功业,这两条路是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而没有任何本事的人,也会从事农耕,在古代,这是比较有保障的生存之道。
实际上,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是提倡农耕的,商业活动得不到支持,一般商人都是那种小型卖货郎形式,所得到的仅仅是最基本的温饱而已,从原始社会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的出现逐渐造成了等级分化的产生,社会资源都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在人类文明相对落后的时期,资源是由少数人进行分配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商人是最没有保障的群体,在中央集权和落后的农业社会里,商业从来没有得到自由发展的市场,因而,商人重利成了必然的事。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商人重利轻离别",由此可知,古代商人已经是一个固有的形象了。
战国时期有名的商人吕不韦,由于意识到商人的地位低下,最后还是将将商人的身份转变为政客,原因就是商人在古代社会中尴尬的处境,也许只有像陶朱公那样的洒脱,才是商人最好的结局。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