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另一位大商人猗頓,是魯國人,他也出身貧寒,根本沒有機會做官,在維持生計都很困難之時,他聽說了范蠡是棄官從商,並且很快致富的消息後便前去請教,范蠡也很大方的告訴他"子欲速富,當畜五牸",范蠡根據猗頓當時的情況,就讓他從事畜牧,先養少數的雌性牲畜,時間長了就可致富,經過十年的時間,猗頓便發家致富,後來他開始販運池鹽,在養殖牲畜期間積累的經商經驗,幫助他很快的趕上並超過了陶朱公的富有程度,甚至可以與天子諸侯比肩。即使春秋時期出現了這樣有影響力的商人大富,商人的地位始終也沒有提高,就算是普通百姓選擇職業上,也很少有人會走經商這條路,文人們選擇致仕,替王侯出謀劃策,武夫則會選擇從軍,建立功業,這兩條路是大部分人的第一選擇,而沒有任何本事的人,也會從事農耕,在古代,這是比較有保障的生存之道。

在古代社會,社會等級分化很嚴重,人的地位差距很大,上層社會是由帝王將相牢牢霸佔,底層人民雖說地位低下,可是他們之間也有區別,人們常說的士農工商,商人是處於最底層的,縱觀歷史,鼎鼎大名的商人也很多,在社會中的名望也很大,也仍然擺脫不了卑微的地位。
早在約幾千年前的商代,已經有人以做買賣爲生,周滅商後,朝廷允許商朝遺民繼續經商,並稱之爲商人,最早可追溯到商朝始祖契的六世孫王亥,據《竹書紀年》記載,王亥和弟弟趕着牛羊,帶着貨物,到河北的有易氏進行貿易,有易氏部落首領卻搶奪了財物,並殺害了王亥,之後王亥之子上甲微滅掉了有易氏。
到了春秋時代,出現了陶朱猗頓這樣的大商人,陶朱公便是越國滅吳的功臣范蠡,他本是楚國人,出身貧賤,因不滿在楚國非貴族不得入仕的理念,與文種一起投奔越國,之後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功成名就之後,棄官從商,期間三次經商成爲鉅富,又三次散盡家財,後來定居於陶丘,自號"陶朱公",此後名揚天下。
而另一位大商人猗頓,是魯國人,他也出身貧寒,根本沒有機會做官,在維持生計都很困難之時,他聽說了范蠡是棄官從商,並且很快致富的消息後便前去請教,范蠡也很大方的告訴他"子欲速富,當畜五牸",范蠡根據猗頓當時的情況,就讓他從事畜牧,先養少數的雌性牲畜,時間長了就可致富,經過十年的時間,猗頓便發家致富,後來他開始販運池鹽,在養殖牲畜期間積累的經商經驗,幫助他很快的趕上並超過了陶朱公的富有程度,甚至可以與天子諸侯比肩。
即使春秋時期出現了這樣有影響力的商人大富,商人的地位始終也沒有提高,就算是普通百姓選擇職業上,也很少有人會走經商這條路,文人們選擇致仕,替王侯出謀劃策,武夫則會選擇從軍,建立功業,這兩條路是大部分人的第一選擇,而沒有任何本事的人,也會從事農耕,在古代,這是比較有保障的生存之道。
實際上,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是提倡農耕的,商業活動得不到支持,一般商人都是那種小型賣貨郎形式,所得到的僅僅是最基本的溫飽而已,從原始社會開始,隨着生產力的提高,私有制的出現逐漸造成了等級分化的產生,社會資源都掌握在統治者手中,在人類文明相對落後的時期,資源是由少數人進行分配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商人是最沒有保障的羣體,在中央集權和落後的農業社會里,商業從來沒有得到自由發展的市場,因而,商人重利成了必然的事。唐朝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到"商人重利輕離別",由此可知,古代商人已經是一個固有的形象了。
戰國時期有名的商人呂不韋,由於意識到商人的地位低下,最後還是將將商人的身份轉變爲政客,原因就是商人在古代社會中尷尬的處境,也許只有像陶朱公那樣的灑脫,纔是商人最好的結局。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