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司马光在其写就的《资治通鉴》中,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点。

这一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他们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共同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郑庄公—四方是维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名寤[wù]生,郑武公之子,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郑国第三任国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
前743年郑庄公即位,在平定共叔段之乱巩固了政权之后,与齐鲁结盟假命伐宋,由于郑国势大,周天子企图分解郑庄公权利造成郑庄公不满,而后发生周郑交恶。后𦈡[xū]葛之战中郑国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公元前719年又击败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就连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因此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小霸”。
齐桓公—尊王攘夷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3子、齐襄公弟,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 。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齐国北杏(今山东聊城东)召集宋、陈、蔡、邾[zhū]等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宋襄公—春秋大义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宋氏,名兹甫(?-前637年),《史记》中称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襄陵。
晋文公—制霸中原

晋文公(前671年 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因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
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耳回晋,杀晋怀公而立。
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

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穆公(公元前682年—公元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之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还是缪[ miào ]氏先祖,春秋时期秦国第9位国君,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在位。被《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
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以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人为良将;还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意欲东进,到中原完成霸业。后分别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有说20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谥号穆,葬于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晋襄公与晋景公—续霸中原
晋襄公
晋襄公(?—前621年),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春秋时晋国君主。前628年,晋文公逝世,晋襄公即位。前627年,晋襄公以先轸为帅,于崤[xiáo]山大败秦军,生俘秦军白乙丙、孟明视、西乞术“三帅”,旋再败秦复仇之师于彭衙(崤之战)。秦穆公倾国复仇时主动避让其锋。

在位时举贤任能,为政宽仁,保持晋国霸业。襄公嫡母文嬴请放“三帅”归秦,襄公从之。先轸因之大怒,“不顾而唾”,襄公以袖掩面称谢,未治其罪。后先轸在与狄人作战时孤身“免胄”直入狄人阵中,战死谢罪。
公元前622年,晋大夫赵衰、狐偃、栾[luán]枝等人去世。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崩,赵盾摄政。
晋景公
晋景公,姬姓,名据,《左传》名獳,是中国春秋时代诸侯之一晋国的一位君主,公元前599年至前582年在位。其父为晋成公,晋成公即位后七年就死了,由其子继位,是为晋景公。

这一时期晋楚争霸为春秋国际主流。公元前599年,在颖北之战中晋国士会率军击败楚庄王率领的楚军。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邲[bì]之战(今河南荥阳北)击败晋军后称霸后,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即派兵击败楚国(前585年晋楚绕角之役,前583年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使楚国霸业结束。晋景公亦曾在晋齐鞌[ān]之战,击败被楚国欺骗、与楚国结盟的齐国(楚国欺骗齐国结盟对抗晋国,但却在晋国攻打齐国时不敢出兵救援齐国),迫使齐国臣服于晋国(详参见晋齐鞌之战)。

晋景公是个知人善任、有所作为的君主,但是他设立六卿制度却为后来晋国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mǐ]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

在与晋国争霸的过程中,楚庄王曾经率领楚军北上,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主力大军开至东周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当年即位不久的周定王闻讯忐忑不安,派巧言善变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接见王孙满,二人谈论天下大势,楚庄王一时兴起,向王孙满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即:问鼎中原)。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挑战周王室的权威;欲完成祖先“窥中国之政”的夙愿,其勃勃野心昭然若揭。
楚庄王曾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他是在楚国大力推行华夏文明的第一人。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晋悼公—独霸中原
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姬姓,名周,一作纠,又称周子或孙周。为晋国宗室惠伯谈次子,其祖父桓叔捷为晋襄公的小儿子。在堂叔晋厉公被弑后,被迎立为君。谥号是“悼”,侯爵,称“晋侯周”,简曰“晋周”。

悼公少聪慧,居洛,师侍单襄公,兼君、相之才,许有争国之望,尝揣窥晋之心。年十四即入主晋国,以韩、栾为股肱,祁、杨为谋主,重用韩厥、智䓨[yīng]、魏绛[jiàng]、赵武等一干贤臣,严军纪而恤民力,治律历而行礼法,于是晋宗谐睦,举国大治,戎狄亲附,惠及中原。
史载凡晋之盟:“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故华夏尽附。悼公矫天子之命,僭天子之尊,十年之功,以靖外难。晋国在其治下,国势鼎盛,军治万乘,成为了当时绝对的天下霸主。

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前558年卒,年仅29岁。他的文治武功引领晋国再次走向全盛,铸造军国霸权,挟天子而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最终得以再次称霸中原。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纵横家,同时也毫无疑问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诸侯之一。

在位时重用吕相、士鲂[fáng]、魏颉、赵武等人,惩乱任贤,整顿内政,晋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绛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处融洽。联宋纳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
终晋悼公朝,晋国镇齐、慑秦、疲楚,天下不能与之争衡。
吴王阖闾—纵横江淮
吴王阖闾[hé lǘ](公元前537年―公元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

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yǐng]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zuì]李(今浙江嘉兴县西)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斩落他的脚趾,重伤而死。
吴王夫差—争霸中原
吴王夫差(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吴王阖闾之子,吴国末代君主,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73年在位。

夫差为了洗雪其父阖闾败给越王勾践的耻辱,夫差励精图治,吴国也迅速增强。夫差二年(前494年)于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今浙江绍兴),使越屈服。

前486年,夫差在邗(今江苏扬州附近)筑城,又开凿邗[hán]沟,连结了长江、淮河,在艾陵之战中全歼10万齐军。

公元前482年,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与晋争霸获胜。但夫差仅使太子友和老弱守国,勾践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太子友。夫差与晋争霸成功,夺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赶回。

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被勾践兴兵攻破,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吴国灭亡,而夫差也被勾践流放,最后自杀身亡,时年55岁。
越王勾践—东南称雄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sì]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tǎn]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公元前496年即位。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即公元前473年灭了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滕县),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周天子使人任命越王勾践为“伯”(霸)。

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泗上十二诸侯(宋国、鲁国、卫国、邾国、薛国、郳[ní]国、滕国、莒国、任国、郯[tán]国、费国、邳[pī]国)皆率九夷以朝。——《淮南子齐俗训》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九十五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原属晋国六卿的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春秋结束,战国时代开始。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其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并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