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剧一向会引起争议。

新开播的《谁说我结不了婚》口碑分化,不喜欢的从剧名儿开始就没办法喜欢起来,原版日剧好歹装模作样叫「我选择了不结婚」,一到我们这儿就有催婚内味。

喜欢的人就觉得台词毒辣有趣,明明是在给你讲道理但居然不讨厌?比如我。

当我看到三个女人坐在沙发上用绕口令怼天怼地的时候,一下子想到了《melo体质》的氛围。

缺点当然是有的,都市剧但凡花多点笔墨去刻画职场桥段,势必会暴露短板,让人感到乌鸡鲅鱼。

但,30+独立女性群像视角,讲职场和婚恋话题,讨论如何自处自洽,这样的本子过于稀缺,还是有价值的。

#所有问题都和不结婚扯点关系#

这剧一开场,就不礼貌直勾勾地戳往30+单身女性群体的心窝。

34岁编剧程璐(童瑶饰),10年前写了个出道巅峰作之后迅速糊掉。

在圈里混了多年,新写的剧本竟然被95后枪手大改逻辑和故事线,理由是人家会写感情戏,她写出来没共鸣。

男制片挤眉弄眼一脸油腻地怼她,这大概和你没结婚有关系。

剧本讨论会,下属内涵本子里34岁还没嫁人的女主角:这样的角色是不可爱的,也算是官方吐槽了。

嗬,未婚未育是原罪,田蕾(陈数饰)这个大所中层女律师也没好到哪去。

卡在上上不去下下不来的位置,她想往上爬进核心管理层,但求合作的时候吃了瘪。

和前面的挤眉弄眼男不同,稍微有点眼力见的,走的是婉拒路线:

但实际原因就是怕女人没解决婚育问题,不利于长线合作,会影响案子。

现实里,律师行业的男女结构比例,意味着女律师往往要付出更多才能走到合伙人的位置,如果一个女律师已婚已育,说明她有个无条件支持她,包揽大后方一切,还认可她工作节奏的老公,你细品。

田蕾精准戳破,听男人们聊女人,才是他们真正的政治观。

职场吃瘪,婚恋市场再来一棒。

程璐第一次去相亲,刚坐下,对方便开始滔滔不绝地科普当下的市场现状。

这算轻的,此前以色列导演拍的纪录片《剩女》里,其中一个主人公的亲身遭遇就是被相亲中介攻击年龄和长相。

市场自作主张,给这群女性出了一份质检报告:滞销货。

这个群体,一向被投去炙热的异样的还带点贬损的眼神:你们真独特。

因为独特,剧中的社会心理学教授魏卷卷(潘粤明饰)一直在找最合适的研究对象,助力自己完成论文。

虽然魏老师是善意的,不过我来发个吐槽弹幕:捣鼓啥呢?

#大家怎么就给自己设立“结婚冷静期”了?#

憋着一口气看这些虽用了点修辞手法,但也无比真实的桥段,大脑瞬间就没办法继续分泌多巴胺了。

先让我们听程璐说10遍这样的台词抢救一下:

再来理性地看剧中三个女人不结婚的原因,某种程度上,她们在用自己的态度怼不善意的言论。

田蕾是一心只想搞事业,对爱情毫无感知力。

蕾蕾子开口就是金句,你拿刀做饭,我磨刀作战。

她野心很大,只差把想成功写在脸上,也善用小心机,靠自己在职场杀出一条路。

我看到弹幕区有人说,陈数这次又演了个公式人物,直接复刻了一遍《完美关系》斯黛拉,其实不是,同样搞事业的设定,田蕾复杂很多。

在新人面前,她是强势的领导,遇到值得调教的下属,她批评得丝毫不留情面。

但你们看她也能屈能伸,为了机会放低姿态,突然就觉得人物更真实。

在田蕾的价值体系里,所有阻止她搞事业的都是人生干扰项,不可以也没必要。

有的人是感情上封闭被动,就像丁诗雅(许芳铱饰)。

她把时间都交给了工作,30岁独自一人创业,经营美容院,有操不完的心,每天对付客人就够呛。在她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都市女性的影子:普通的,有韧性的。

面对逼婚压力,她坚持走「等待」路线,她不是不婚主义,而是傻等自己暗恋的人。

尽管田蕾早就给她戳穿,暗恋这种事情在成人世界行不通。

再看程璐,职业属性单纯,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写相信的、想写的东西,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

她自尊心很强,被大改的剧本得奖,她没办法坦诚地去领奖,更没办法说服自己融入洪流,在别人看来,这样的行为是幼稚,但我还挺能理解的,胡夫金字塔暂时可以不上,先守护好初心。

这种轴劲儿和理想主义,也贯穿在她的婚恋原则中:将就的概率很小。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始终保持一份纯净。

就这样的人,能用魏卷卷那些不上道的理论去追自己的大学初恋,真的不难想通。

另外,她是精简社交人群,和现在很多人一样,不擅长处理复杂关系,在需要社交的场合,立马变成回避型人格,主动封闭。

现实生活中的单身女性,或许能在三个主角的生活状态中找到共感。

专注于解决眼下的危机、不愿意随波逐流......又或者任何一件小事都能让不想结婚变强烈一些。

17年民政部数据显示,我们的结婚率四连降到7.7%,用我们蕾蕾子的台词说,大数据从来不会说谎。

▲ 数据源《2017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有固定社交圈,追求精神自由的女性,不太喜欢被安排、人生莫名其妙被抛出去的感觉,搞事业她不香吗?

这届单身女性有经济来源,有精神世界,还有自洽能力,这套体系运转很顺畅,对她们来说,不需要在其他地方去找补。

也有人就是恐婚,往往外部还持续性弄出一些花样来加剧这种感觉。这几天民法典落地,其中最具争议,翻来覆去试水的离婚冷静期也随之落地,离婚自由被干预,让很大一部分未婚女性感到害怕,自发给自己设立了「结婚冷静期」。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大家越来越能意识到,捆绑和将就哪哪都看着拧巴,参考《春夜》里的李静仁。大家更希望在更成熟的时候做出至关重要的决定,而不是稀里糊涂就走进婚姻。

影视剧里,我们总能看到「女性幸福」被拿出来讨论,迫切想要自己掌控人生,也算是这届单身女性对普世观念做出的反抗。

#这不是一部催婚剧#

虽然随着剧情发展,剧中三个女性都安排了官配CP,又或者做着一些恋爱尝试,但我看到现在,并没有看出它是个催婚剧,反而在理性探讨大龄独立女性面对各种压力时的应对方式,这种全景式的展示,给观众留了讨论空间。

而且让人欣慰的一点是,它走戏谑和治愈路线,大多时候能让你感受到安抚。

比如——

国产剧妈妈通常单一又刻板,她们的生活就是围着子女转的,仿佛没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做。(所以我特别羡慕那些老了之后还能保持体面,努力提高生活质量,有自己社交圈子的父母)

于是那些逃不过的催婚桥段,常常还伴随让人引起极度不适的台词,子女被迫从至亲至爱口中听到以下又水又雷的而这些台词。

但程璐的妈妈不是刻板的,更不是刻薄的,和喜欢的老头去国外,留女儿一个人在上海;无条件支持女儿的工作;表达态度的时候也很平和,让人心安。

再比如——

潘老师这个工具人,虽好为人师,但在剧中走接地气路线,我特别愿意听他传授那些不知道有没有道理的大道理,台词也很逗趣。

程璐遇到职场挫折的时候,出场送奖杯,煲鸡汤,有日系治愈的味道。

还比如——

会安排角色适时登场说一些「反催婚」的台词:

而三个婚恋观不同,有趣又有智识的女人坐在一块儿,无论谈点什么话题都能让人感到轻松。

职场上遇到点低谷,她们马上能想办法扭转局势,搞事业仍然还是在搞事业。就像程璐虽然被圈子封杀,但还是找机会拿下了剧本合作(在厕所放自己的策划案)。对同样面临着职场分水岭的人来说,看她们的调试方式,或许能找到一些力量感。

至于贯穿始终的婚恋话题,我没觉得她们本人有多焦虑,这种焦虑大抵还是外界赋予的。

现实中,很多人会给自己设一个30岁的年龄限定,仔细想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必要,说不定遇到那个对的人之后,你28岁就想结婚,又或者30了那个人还没来。

我其实还挺喜欢程璐的原则,绝对不强求,结婚也不是唯一目标,但仍然保持对爱情和婚姻的期许。

毕竟已婚已育和大龄单身,本就不是站在对立面的两个群体。

只是往往社会对适龄单身女性要求严苛,她们很难不被干扰。而且大家对这个群体有很大的误读,觉得她们反婚反育,其实并不是,她们反而更重视婚姻。

她们只是没把结婚当成人生KPI一样去完成。

就像《东京女子图鉴》里说的,大家总在用公式定义某种幸福,自定义的权利在逐渐被剥夺。

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的需求并不具备一致性,还是很重要的。大伙儿生活选择,各得其所,从来不分高低对错。

那些笃定又有力量感的女性,不过只是想拥有「自定义」的幸福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