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此可見,蘇雪林對魯迅的崇敬之深。但讓世人沒想到的是,魯迅先生屍骨未寒之際,平時對他謹持弟子禮的蘇雪林,卻寫了一篇長達4000多字的《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破口大罵魯迅“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是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在文壇“興風作浪、含血噴人”,其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等等。

文|格瓦拉同志

作爲上世紀極著名的女作家、女文藝批判家,蘇雪林畢業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先後受教於胡適、李大釗、周作人、陳衡哲等知名教授,是新文化運動的女健將,一生著述等身,並且水平極佳。與此同時,蘇雪林曾先後執教於滬江大學、安徽大學、武漢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成功大學,從事教育事業多年,可謂桃李滿天下。

蘇雪林

雖然魯迅先生從未教過蘇雪林,但他作爲新文化運動“旗手”的地位,還是讓蘇雪林無比崇拜,在魯迅面前總是謙稱爲“學生”。1934年,蘇雪林曾在《國聞週報》上撰文,對魯迅的創作水平給予極高的評價,稱“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其代表作《阿Q正傳》“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由此可見,蘇雪林對魯迅的崇敬之深。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病在上海去世,終年55歲。消息傳出後,文藝界一片哀悼之聲,就連經常被魯迅痛罵的胡適、林語堂、梁實秋等人,都表達了惋惜、敬佩之情。其中,胡適總結道“凡論一人,總須持平……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的早年文學作品,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可謂公允、公道。

魯迅的葬禮

但讓世人沒想到的是,魯迅先生屍骨未寒之際,平時對他謹持弟子禮的蘇雪林,卻寫了一篇長達4000多字的《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破口大罵魯迅“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是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在文壇“興風作浪、含血噴人”,其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等等。

這篇辱罵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出,立刻激起文藝界的強烈反彈,很多左翼人士紛紛指責蘇雪林顛倒黑白、血口噴人,堪稱文藝界的敗類。然而,蘇雪林卻並未就此“罷戰”,而是繼續寫文章攻擊魯迅,甚至主動充當國民黨政權的“喉舌”,痛批“左派利用魯迅爲偶像,恣意宣傳,將爲黨國之大患也”,儼然已將罵戰上升到政治高度。

魯迅

據不完全統計,從1936年11月開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蘇雪林至少寫過9篇辱罵魯迅的文章,極盡醜詆、污衊之能事。除《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外,尚有《說妒》、《富貴神仙》、《論偶像》、《論誣衊》、《論是非》、《過去文壇病態的檢討》、《對武漢日報副刊的建議》、《論魯迅的雜感文》等文章。

此後,由於全民抗日的需要,蘇雪林一度響應當局的號召,暫時停止對魯迅的辱罵。然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遷往臺灣的蘇雪林,先後撰寫《對戰鬥文藝的我見》、《琵琶鮑魚之成神者-魯迅》、《新文壇四十年》等文章,再度對魯迅開展猛烈的人身攻擊。1967年,蘇雪林將“反魯”文章彙編成《我論魯迅》一書並出版,至此才宣佈結束大半生的“反魯事業”。

蘇雪林的處女作《綠天》

蘇雪林爲何對魯迅前恭後罵,文學界衆說紛紜。有一種較爲流行的解釋,稱蘇雪林在處女作《綠天》大獲成功後,曾興奮地寄書給魯迅,並在扉頁上用黑色鋼筆寫有“魯迅先生校正,學生蘇雪林謹贈”等字樣,態度極其恭敬。但不知何故,魯迅先生對《綠天》不屑一顧,並拒絕給蘇雪林回信,讓後者備受挫折。

數年後,蘇雪林已是頗有名氣的女作家,並在某次文友聚會上,第一次跟魯迅近距離接觸。雖然有先前的不快,但蘇雪林還是非常熱情地伸出雙手,並恭敬地稱呼魯迅爲“老師”。但魯迅看到蘇雪林後,只是象徵性的點點頭,表情甚是冷漠。經此一事,自尊且敏感的蘇雪林大受傷害,仇恨的種子就此埋入心底,而這或許也是她後來不遺餘力辱罵魯迅的主要原因。

蘇雪林與丈夫張寶齡

心中裝滿仇恨的女人,往往是生活上的失敗者,蘇雪林便是典型的例子。蘇雪林28歲時,嫁給富家子弟張寶齡,但由於性格、志趣迥異,加上兩人婚後一直沒有子女,因此相互間齟齬不斷。某次,張寶齡想讓妻子給他做一碗湯喝,而蘇雪林卻以並非“上得廳堂、下的廚房”的舊時代女性爲由,就是不肯答應,張寶齡爲此跟她大吵一架,然後摔門而去。

晚年的蘇雪林

經此一事,蘇雪林跟張寶齡之間的關係更趨冷淡,最終竟鬧到分居的程度。1949年,蘇雪林遷居臺灣,而張寶齡則選擇留在大陸,夫妻雙方雖然並未正式離婚,但餘生卻再沒有見面。1999年4月21日,在臺灣省成功大學附屬醫院,蘇雪林走完她103歲的傳奇人生,一個飽受爭議、感情坎坷的苦命女性,就此走進歷史。

參考書目:《一個真實的蘇雪林》、 《蘇雪林文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