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爹,我想篡个位,你能不能自己滚下来,让我坐上去?放心,这事要是成了,绝对少不了你的好处。

李隆基:你脑袋烧糊涂了?想篡我的位,我看你也不用当什么太子了,去找你李瑛哥哥喝茶去吧!

这样的画面简直不敢想象,李亨既然是夺位,那当然不可能去找李隆基商量,这事哪有的商量?


将镜头拉到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带着自己的心腹埋伏在玄武门,静静地等待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到来。

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出现之后,他一见他们要跑路,赶紧追了出来,然后发生了一场恶战,李建成和李元吉双双毙命。

为了一步到位,李世民在铲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又派尉迟敬德直接带着人进宫控制了李渊。

当时李渊惊得直问尉迟敬德,哪个混账东西在作乱?我没叫你,你来干嘛?

尉迟敬德怎么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谋逆,秦王李世民已经派兵诛杀了他们,我奉命来保护你。

嘴上说的是保护,可实际上谁不知道是控制?


这时候的李渊就像被李二郎拿着刀架在了脖子上,他能怎么办?

当时还是裴寂、萧瑀这些人脑袋转得快,让李渊赶紧向李二郎低头,一边定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谋逆之罪,一边又夸李二郎干得漂亮。

所以,李渊只能册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让他监国,“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可李世民还是不满足,所以才过了两个月,他又跑去找李渊。

李世民:爹,当太子实在没什么意思,你看你能不能把位置腾出来让我坐?

李渊:呃,二...二...郎,你...你...你说什...什...么?好...好...吧,既然你觉得当太子没意思,那皇帝让你来当好了。

李渊能不答应,敢不答应吗?显然不能,更不敢,毕竟他已经处于李世民的控制之下,被刀架在脖子上,想不答应都难。

如果李渊不答应的话,他未必不会发生“意外”。


现在将镜头拉回到天宝十五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发生了,后来又发生了马嵬兵变,然后才有了李亨的灵武称帝。

李亨有没有李世民那样的条件,也像李世民那样去找李渊“商量”,让李渊主动答应退位让贤呢?

显然并没有。

第一,李亨是在马嵬兵变发生之后没到一个月即在灵武称帝,这也就是说李亨当时在灵武,并不在马嵬驿。

第二,李隆基当时身边还有心腹陈玄礼的保护,陈玄礼并不是李亨的人,这也就是说李亨不可能像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让尉迟敬德控制李渊一样,让陈玄礼或者让别人在马嵬兵变中趁机控制李隆基。

所以,李亨想要取代李隆基登上皇位的话,只能选择暴力篡位的方式,不可能去和李隆基“商量”,更不可能等李隆基同意。

倘若李隆基不同意的话,李亨岂不尴尬了?


不过,李亨这小子当时的运气也很好,或者说他很算计,从安史之乱爆发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在算计李隆基了。

李亨的第一步,是趁乱获取兵权,他成功了。

只有手里掌握了兵权,他才有希望进一步掌握更多的权力,甚至取代李隆基,从而彻底避免步李瑛的后尘。

所以,他在掌控了兵权之后便实施了第二步,也就是一边拉拢更多的人效忠自己,一边又躲在背后推动马嵬兵变。

当时保护李隆基的禁军为什么干发动兵变?为什么不怕李隆基将来找他们报复?说白了,他们是得到了李亨这个未来的皇帝的保证和承诺。


虽然史书对李瑁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但是他在马嵬兵变之前一直跟在李隆基的身边,马嵬兵变之后又被特派去给李亨传口谕,所以他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至少是站到了李亨这一边。

李瑁是谁?杨玉环的前夫。

李瑁和高力士才去给李亨传完口谕没多久,李亨就敢直接称帝,说明李瑁假借传口谕之名向李亨传递更重要的信息。


李亨在收到了马嵬兵变成功的消息之后,迅速做出了判断和决定,直接撇开李隆基,在灵武称帝。

因为经过了安史之乱和马嵬兵变之后的李隆基,他的威信已经降到了最低,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边缘。

这时候的李亨又恰好掌控了兵权,或者说他已经获得了军队的支持,所以才敢这时候先斩后奏地称帝。

李亨称帝既成事实,李隆基也只能无奈接受,否则的话双方必然会发生冲突,到时候还怎么继续镇压叛乱?

这一点,李隆基还是心知肚明的,他自己惹的祸,他只能自己扛,所以没有再和李亨争,虽然也不一定争得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