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爹,我想篡個位,你能不能自己滾下來,讓我坐上去?放心,這事要是成了,絕對少不了你的好處。

李隆基:你腦袋燒糊塗了?想篡我的位,我看你也不用當什麼太子了,去找你李瑛哥哥喝茶去吧!

這樣的畫面簡直不敢想象,李亨既然是奪位,那當然不可能去找李隆基商量,這事哪有的商量?


將鏡頭拉到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帶着自己的心腹埋伏在玄武門,靜靜地等待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到來。

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出現之後,他一見他們要跑路,趕緊追了出來,然後發生了一場惡戰,李建成和李元吉雙雙斃命。

爲了一步到位,李世民在剷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又派尉遲敬德直接帶着人進宮控制了李淵。

當時李淵驚得直問尉遲敬德,哪個混賬東西在作亂?我沒叫你,你來幹嘛?

尉遲敬德怎麼說?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謀逆,秦王李世民已經派兵誅殺了他們,我奉命來保護你。

嘴上說的是保護,可實際上誰不知道是控制?


這時候的李淵就像被李二郎拿着刀架在了脖子上,他能怎麼辦?

當時還是裴寂、蕭瑀這些人腦袋轉得快,讓李淵趕緊向李二郎低頭,一邊定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謀逆之罪,一邊又誇李二郎幹得漂亮。

所以,李淵只能冊立李世民爲太子,然後讓他監國,“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可李世民還是不滿足,所以才過了兩個月,他又跑去找李淵。

李世民:爹,當太子實在沒什麼意思,你看你能不能把位置騰出來讓我坐?

李淵:呃,二...二...郎,你...你...你說什...什...麼?好...好...吧,既然你覺得當太子沒意思,那皇帝讓你來當好了。

李淵能不答應,敢不答應嗎?顯然不能,更不敢,畢竟他已經處於李世民的控制之下,被刀架在脖子上,想不答應都難。

如果李淵不答應的話,他未必不會發生“意外”。


現在將鏡頭拉回到天寶十五年,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發生了,後來又發生了馬嵬兵變,然後纔有了李亨的靈武稱帝。

李亨有沒有李世民那樣的條件,也像李世民那樣去找李淵“商量”,讓李淵主動答應退位讓賢呢?

顯然並沒有。

第一,李亨是在馬嵬兵變發生之後沒到一個月即在靈武稱帝,這也就是說李亨當時在靈武,並不在馬嵬驛。

第二,李隆基當時身邊還有心腹陳玄禮的保護,陳玄禮並不是李亨的人,這也就是說李亨不可能像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讓尉遲敬德控制李淵一樣,讓陳玄禮或者讓別人在馬嵬兵變中趁機控制李隆基。

所以,李亨想要取代李隆基登上皇位的話,只能選擇暴力篡位的方式,不可能去和李隆基“商量”,更不可能等李隆基同意。

倘若李隆基不同意的話,李亨豈不尷尬了?


不過,李亨這小子當時的運氣也很好,或者說他很算計,從安史之亂爆發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已經在算計李隆基了。

李亨的第一步,是趁亂獲取兵權,他成功了。

只有手裏掌握了兵權,他纔有希望進一步掌握更多的權力,甚至取代李隆基,從而徹底避免步李瑛的後塵。

所以,他在掌控了兵權之後便實施了第二步,也就是一邊拉攏更多的人效忠自己,一邊又躲在背後推動馬嵬兵變。

當時保護李隆基的禁軍爲什麼幹發動兵變?爲什麼不怕李隆基將來找他們報復?說白了,他們是得到了李亨這個未來的皇帝的保證和承諾。


雖然史書對李瑁的記載只有寥寥數筆,但是他在馬嵬兵變之前一直跟在李隆基的身邊,馬嵬兵變之後又被特派去給李亨傳口諭,所以他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至少是站到了李亨這一邊。

李瑁是誰?楊玉環的前夫。

李瑁和高力士纔去給李亨傳完口諭沒多久,李亨就敢直接稱帝,說明李瑁假借傳口諭之名向李亨傳遞更重要的信息。


李亨在收到了馬嵬兵變成功的消息之後,迅速做出了判斷和決定,直接撇開李隆基,在靈武稱帝。

因爲經過了安史之亂和馬嵬兵變之後的李隆基,他的威信已經降到了最低,已經到了衆叛親離的邊緣。

這時候的李亨又恰好掌控了兵權,或者說他已經獲得了軍隊的支持,所以纔敢這時候先斬後奏地稱帝。

李亨稱帝既成事實,李隆基也只能無奈接受,否則的話雙方必然會發生衝突,到時候還怎麼繼續鎮壓叛亂?

這一點,李隆基還是心知肚明的,他自己惹的禍,他只能自己扛,所以沒有再和李亨爭,雖然也不一定爭得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