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開心又一次和您見面,探究歷史,悟出道理。讓我們一起打開歷史的卷軸,我將帶您一起探究這段歷史。

歷史上的“正統王朝”裏,姓郭的皇后寥寥無幾。最有名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一任皇后郭聖通。

公元41年,郭聖通的皇后之位被廢,陰麗華取而代之。

將近千載之後,北宋也有一位姓郭的皇后被廢。那就是在當年引起軒然大波的宋仁宗趙禎離婚事件。

這位郭皇后的本名不得而知,她被打入冷宮之後,仁宗皇帝給她賜名叫清悟。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郭清悟出生的時候,趙禎兩歲了。

後來郭清悟被選入皇宮。這和她的祖父郭崇有一定關係。郭崇是後周、宋初的將領,兩朝節度使,死後被宋太祖趙匡胤追贈爲太師。

1022年,宋真宗駕崩,年僅十二歲的趙禎繼承了皇位。他年紀還小,朝廷大事由劉太后代爲處理。

兩年後的天聖二年,劉太后做主,讓虛歲十五的仁宗皇帝正式迎娶了郭清悟。郭清悟虛歲才十三,成爲大宋皇后,母儀天下。

但這並非仁宗的本意,他心有所屬,喜歡的是張美人。迫於劉太后的壓力,仁宗未能把皇后的名分給張美人。

可想而知,小兩口的婚姻並不幸福。身邊人都看得出來,仁宗對郭皇后的態度不鹹不淡。

但郭皇后身處正宮之位,又仗着劉太后的寵愛,頗爲霸道。她總是阻止仁宗接近別的嬪妃。仁宗敢怒而不敢言。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將近十年。

明道二年(1033年)的三月,章獻太后劉娥病逝,二十三歲的仁宗皇帝親政了。

或多或少,仁宗總要有點被解放的感覺。後宮佳麗中的尚美人和楊美人善解人意,頗受仁宗寵愛。仁宗也不太在乎郭皇后的嫉妒了。

尚、楊兩個美人沒少在皇帝跟前說郭皇后的壞話。郭皇后氣不過,幾次和她們發生爭吵。她們也不甘示弱,把郭皇后懟得一愣一愣的。

一天,郭皇后和尚美人都在仁宗身邊。尚美人公然對郭皇后出言不遜,郭皇后怒不可遏,劈頭蓋臉一頓巴掌打過去。尚美人倒是沒敢還手,仁宗皇帝嚇得趕緊阻攔。可是郭皇后正在氣頭上,收勢不住,不小心抓到了仁宗皇帝的脖子,頓時出現幾道血痕。

仁宗鐵青着臉,也不說話,轉身到內殿去了。郭皇后愣在當場,手足無措。

雖說皇帝是九五之尊,冒犯不得,但這畢竟是家務事,照常理來說也不會鬧出多大動靜。

問題是,仁宗皇帝回到內殿生悶氣的時候,有個內侍宦官過來火上澆油。

這個宦官叫閻文應,是統領皇宮衛兵的一個副都知。他看到仁宗脖子上的抓痕,喫了一驚,就勸仁宗廢掉郭皇后。仁宗沒有表態,閻文應提議,讓宰相呂夷簡過來看看再說。

呂夷簡很懂得籠絡皇帝身邊的親信,和閻文應關係密切。他看了看仁宗的脖子,也請求仁宗廢后。

仁宗皇帝的諡號爲“仁”,這個字很符合他的性格。史載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他天生的恭肅節儉,宅心仁厚。(見《宋史·仁宗本紀》)

即便仁宗不喜歡郭皇后,隱忍了多年,又發生這種不愉快,他還是下不了狠心。

《宋史·呂夷簡列傳》記載,對宰相提出的廢后建議,“仁宗疑之。夷簡曰:‘光武,漢之明主也,郭後止以怨懟坐廢,況傷陛下頸乎?’”

這裏的“疑之”,是說仁宗拿不定主意。呂夷簡對仁宗說:光武帝是個賢君,不也廢了郭皇后,理由只不過是她口出怨言。而陛下被皇后抓傷脖子,還有什麼可猶豫的?

於是 ,仁宗點頭同意了。郭皇后想不到自己的指甲惹出這麼大的禍。那是1033年十一月。

那麼,呂夷簡身爲宰相,爲什麼不選擇息事寧人,而是力勸皇帝廢后呢?要知道,廢皇后可不同於普通人家鬧離婚,不但事關國體,有時候還影響政局。堂堂宰相跟着起鬨,必定有問題。

的確,問題就出在呂夷簡自己身上。

仁宗剛親政的時候,準備罷免一批劉太后重用的官員。呂夷簡當初也很逢迎劉太后,但他反應神速,趕緊幫着仁宗指出了幾個劉太后的親信,由此取得了仁宗的好感。

配圖

仁宗心情大好,就把即將公佈的人事任免告訴了郭皇后。郭皇后冷笑道:“難道呂夷簡就沒有迎合太后嗎?他只不過善於見風使舵而已!”

郭皇后一向不喜歡呂夷簡,但她這話說得倒是沒錯。於是,朝堂上公佈罷免官員名單的那天,毫無心理準備的呂夷簡聽到了自己的名字。他帶着一臉錯愕,被打發到陳州去了。

呂夷簡耿耿於懷,多方打探誰是幕後主使。後來他的死黨閻文應告訴他,那是郭皇后的意見。由此,呂夷簡對郭皇后懷恨在心。

呂夷簡在朝廷樹大根深,再加上他也有才幹,兩三個月之後又回到了朝廷,官復原職。

所以郭皇后不小心抓傷皇帝的時候,呂夷簡作爲宰相,不但不居中調停,還全力鼓動皇帝離婚。

既然仁宗都同意了,呂夷簡就把此事通知了朝廷各部門,準備擇日廢后。

朝堂頓時譁然。雪片一般的奏書飛向皇帝的案頭,都被呂夷簡截留了。

除了呂夷簡和他的黨羽閻文應、範諷等寥寥幾人,幾乎沒人支持廢后。只不過有些官員懾於呂夷簡的權勢,不敢明言。

爲此挺身而出的人不在少數。次日,御史中丞孔道輔、時任諫官的范仲淹帶着十幾個人在垂拱殿門前跪了一排,勸阻仁宗廢后。

這時仁宗心意已決,就讓呂夷簡出面解釋。他們的對話值得一看。

孔道輔代表反對廢后的衆官說道:“帝和後就相當於臣子的父母。父母鬧彆扭,做臣子的不調解,卻鼓動他們離婚,這像話嗎?”

呂夷簡說:“漢、唐以來都有廢后的前例。”

孔道輔說:“人臣的責任是以道義爲先引導帝王,向堯舜看齊。怎麼能以漢、唐那些有失國體的事例爲準?”

呂夷簡辯不過反對派,只好回去報告仁宗說:“現在天下太平,這麼多朝臣跪在臺閣,很不好看呀。”

范仲淹沒見着皇帝,又聯絡百官,準備第二天再找呂夷簡辯論。不過呂夷簡有皇帝支持,沒給他們機會。次日一早,范仲淹等“伏閣請對”的十幾個人接到聖旨,有的被貶,有的受罰,一個不落。

郭皇后失魂落魄等了幾天,還是被廢了。同年十二月,仁宗下詔,因郭皇后沒生孩子,讓她皈依道教,封號淨妃、玉京衝妙仙師,賜名清悟。

汴京皇宮金水門外有個瑤華宮,這裏就是郭皇后居住的“冷宮”。

事已至此,仍有不少官員上書抗議。比如北宋名臣富弼,當時官位不高,向仁宗進言說:“郭皇后多年來從未犯過大錯,如今突然廢后,難以服衆。大宋立國七十餘年,哪有這種事。陛下的家務都處理不好,奈天下何!”

侍御史段少連已經因抗議廢后受到責罰,又寫了洋洋千言的奏書,苦口婆心勸仁宗收回成命。仁宗對他們一概不予理會。

郭皇后是廢了,然而受寵的尚美人和楊美人都沒能上位。相反,她們還被仁宗的養母楊太后趕出皇宮,勒令出家。

仁宗先是給已經病故的張美人追贈了皇后的名位。

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實際上,郭皇后被廢沒多久,仁宗就後悔了,有心給她恢復身份。(見《宋史·列傳五十八》、《列傳二百二十七》)

可是由於帝王的面子問題,還有閻文應等人竭力勸阻,仁宗未能下定決心。

上到楊太后,下到文武百官,都爲仁宗的婚事操心。於是,1034年,北宋開國功臣曹彬的孫女成爲仁宗的第二任皇后。

但仁宗越想越覺得郭皇后可憐,對她念念不忘。閻文應卻爲此惴惴不安,生怕哪一天郭皇后又回來了。

1035年,郭皇后生病了,仁宗得知,馬上派閻文應帶着醫生去瑤華宮給她治病。仁宗派的人實在太“得力”了,沒幾天,年僅二十三歲的郭皇后暴病身亡。

在《宋史·閻文應傳》及其他相關內容裏都指出,是閻文應下毒害死了郭皇后。時任右司諫的北宋名臣王堯臣爲此上書,要求徹查郭皇后號的死因。但仁宗當時不太相信郭皇后死於謀殺,只是處理了幾個太醫。

仁宗悲痛之餘,下詔給郭皇后恢復名位,以皇后之禮安葬。當時仁宗才二十五歲,他的後半生一直在思念着郭皇后。

嘉祐四年(1059年),仁宗皇帝已經四十九歲了。他下令在景靈宮建造一處郭皇后的“影殿”,供奉她的畫像和生前用物之類。因主管禮儀的官員奏報那樣做不合規矩而作罷。

1063年,仁宗皇帝與世長辭。可以肯定的是,仁宗臨死都對郭皇后心懷愧疚。如果不是當初那個錯誤的決定,他們很可能白頭偕老。

品酒、酌茶、讀史、看天下,我們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們嚴肅,但不乏味;我們客觀,但不迂腐。歷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讀,我們一直在這兒望眼欲穿的等着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