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其旗下比亚迪半导体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由红杉资本、中金资本和国信创投领投,Himalaya Capital等多家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参与认购,比亚迪半导体投后估值近百亿元。比亚迪半导体是国内自主可控的车规级IGBT龙头厂商,在整车上已经实现大规模应用,行业地位和产业优势突出。国内包括华微电子和捷捷微电在内的很多厂商已经实现了IGBT的产业化,在这些厂商中斯达半导是比较有竞争优势的厂商,2018年其IGBT市占率在全球达到2.2%,位居全球第八,也是全球前十大IGBT厂商中唯一的中国企业,要知道IGBT市场长期被英飞凌、三菱电机等巨头所垄断。

斯达半导案例分析

斯达半导成立于2005年4月,2020年2月在上交所上市,主营业务是IGBT为主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并以IGBT模块形式对外实现销售。成立至今斯达半导主营业务从未发生变化,IGBT模块的销售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95%以上。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二代芯片实现量产,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对IGBT的垄断,2018年公司是全球第八大IGBT厂商:

斯达半导的主要产品有IGBT模块、MOSFET模块、IPM模块和FRD/整流模块/晶闸管等,其中2019年IGBT模块收入达到7.61亿元,同比增长15.13%,营收占比98.1%,其他产品收入0.155亿元,营收占比较小:

产品线方面,斯达半导产品主要有C系列、P系列和L/F系列等,电流等级涵盖10-3600A,电压等级涵盖100-3300V,下游主要用于家电、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变频器、UPS等领域:

营收按应用行业划分,2016-2019年工业控制及电源行业收入从2.51亿元增长至5.81亿元,收入占比由84%下降至75%,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新能源行业收入从0.36亿元增长至1.65亿元,占比从12%提升至21%,工业控制及电源行业和新能源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2%和66%,成长能力突出。变频白色家电和其他行业的收入占比仅为5%左右,占比较小:

斯达半导的原材料采购主要包括IGBT芯片、快恢复二极管等半导体芯片和DBC板、散热基板等材料,此前市场对斯达半导产品结构中过多采购IGBT成品的方式颇有微词,认为向同行采购与国内IGBT一哥的身份不符,但从2016-2019H1的采购数据来看,斯达半导采购占比逐渐降低,自研产品占比不断提高:

2016年斯达半导外购芯片数量高达1311.37万个,采购金额高达9141.15万元,而自研芯片数量仅有590.22万个,但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看出,到2018年公司自研芯片数量已经达到2705.76万个,与外购芯片数量相当,2019年上半年自研芯片数量超过外购芯片,反映出公司产能提升、对外采购依赖性下降,自主可控能力提升。

从芯片成本来看,采购芯片单价与自研芯片单价基本接近;售价方面公司IGBT模块价格已经从162.35元提价至177.52元,IGBT模块价格持续提升:

斯达半导的主营业务是以IGBT为主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并以IGBT模块形式对外实现销售,主要产品IGBT模块属于功率半导体器件。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按统计局行业分类,公司属于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

行业概括

IGBT是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的缩写,即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是由BJT和MOSFET组成的复合全控型电压驱动的

{!-- PGC_COLUMN --}

功率器件,具有自关断的特征,是工业控制及自动化领域能源变换和传输的核心元器件,可以将直流电压逆变成频率可调的交流电,被称为电力电子装置的"CPU":

与BJT和MOSFET相比,IGBT具有MOSFET具有的开关速度快、输入阻抗高、控制功率小、驱动电路简单和开关损耗小等优点,也有BJT具有的导通电压低、通态电流大、损耗小等特点,因此是电力电子领域比较理想的开关器件,而且也对部分MOSFET和GTR等器件开始替代:

IGBT发展至今相继衍生出了7代结构,第一代虽然结构简单,但由于晶体结构本身原因造成负温度系数,并联时各个IGBT原胞压降不一致,不利于并联运行,且电流只有25A,没有普遍使用。第二代至第六代的IGBT分别为改进型IGBT、Trench IGBT、NPT IGBT、FS IGBT,在二代至六代的演变中IGBT相继引入了沟槽栅、电场截止等技术,在工艺线宽不断缩小的同时IGBT的功耗损耗和通态饱和压降等不断下降,断态电压不断提升:

2012年三菱电机推出第七代IGBT即IGBT7,IGBT7采用了微沟槽和电场截止技术,采用基于氮掺杂衬底的典型垂直IGBT设计,增加了有源栅极密度,能够增加单位芯片面积上的导电沟道,全面优化IGBT性能。目前斯达半导的IGBT相当于第六代。

与MOSFET相比,IGBT更多的用在高压领域,其电压范围为600-6500V,但工作频率较低,通常仅有100KHz;MOSFET工作频率较高,可达到1MHz以上,因此MOSFET用在高频领域。

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

从市场规模来看,Yole数据显示到2022年全球IGBT市场规模将达到62亿美元,其中IGBT模块市场规模达到48亿美元,2018-2022年IGBT 市场规模及模块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6%和6.1%。竞争格局上英飞凌、三菱电机、富士电机、安塞美和ABB是全球前五大IGBT厂商,市占率合计达到70%以上,集中度较高:

得益于"02"专项和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需求端的拉动,中国IGBT产业也取得快速发展,2016年IGBT市场规模达到105.4亿元,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162亿元。随着新能源车和工业需求的大幅增长,中国IGBT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智研咨询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8.2%,远超全球IGBT市场增速。在应用场景上,国内IGBT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和工业控制,应用占比分别为31%、27%和20%,在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和轨道交通上的应用占比仅为11%、5%和4%。

与旺盛的需求相比,IGBT在国内的自给率还较低,2017年国内需求量高达6680万个,而产量仅有820万个,自给率仅有12%,国产化率太低:

IGBT是一个具有很高进入壁垒的行业。技术上IGBT设计工艺极为复杂,不仅要保持模块在大电流、高电压和高频率环境下的工作,还要保持损耗、抗短路能力和导通压降维持平衡,因此想要在IGBT行业立足必须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创新研发能力,这也是英飞凌等厂商能在IGBT领域长期屹立不倒的原因。第二是由于下游客户对IGBT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有严格要求,因此产品认证周期较长,而且一旦认证通过下游厂商不易更换新供应商,更替成本高,再加上半导体产业固有的资本密集型等属性,因此中小厂商进入IGBT困难重重。

当然对中国IGBT企业来说,因为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国产替代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逻辑,国内优秀的IGBT企业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收入及净利润规模

2019年斯达半导实现营收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5.41%;归母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39.83%。2019年公司生产的车规级IGBT模块配套超过20家终端汽车品牌,合计配套超过16万辆,同时在车用空调、充电桩和电子助力转向等新能源车半导体器件份额持续提升。

2020年一季度斯达半导营收1.38亿元,同比下降7.48%,一季度受春节影响通常是收入淡季,新冠疫情对收入影响也较为有限,预计全年公司营收达到9.59亿元,同比增长23%:

2019年斯达半导应用于燃油车微混系统的48V BSG组件通过主流车企量产认证并于2020年大批量应用,基于六代Trench Field Stop技术的IGBT芯片及配套的快恢复二极管等多款产品也有望在2020年实现较快增长。

按地区来看,2016-2019H1斯达半导93%以上的收入来自国内,2018年国内收入6.38亿元,收入占比95.07%,因此对海外市场依赖性较低,外部环境对公司收入影响有限。按产品规格,2016-2019H1公司1200V IGBT模块收入占比一直处于72%-75%之间:

以电流规格划分,斯达半导100A以上的产品收入占比超过50%,0-49A和50-99A的IGBT收入占比基本相当,毛利率来看公司100A以上的产品要高于其他,彰显高端产品较好的盈利能力:

研发投入及技术开发

斯达半导的核心技术为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的设计、工艺和测试及IGBT模块的设计、制造和测试,其中IGBT芯片技术包括IGBT芯片场截止设计、IGBT高压终端环设计、超薄片工艺、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串并联技术及动静态均流均压技术,在小功率模块、工业级中等功率模块等领域同样拥有核心技术。

目前斯达半导在研的项目主要有应用于新能源车的新一代IGBT模块开发项目、应用于风电的高集成度IGBT模块项目和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功率模块开发等,其IPO募投项目是新能源车用IGBT模块扩产项目、年产700万个IPM模块项目等,可以看出斯达半导将主要方向放在新能源车用IGBT模块、IPM模块和宽禁带半导体开发上。

在研发投入上,2016-2019年斯达半导研发费用分别为0.29亿元、0.38亿元、0.49亿元和0.54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为9.53%、8.77%、7.26%和6.93%。相比同行企业,斯达半导的研发投入力度也是比较高的:

产品体系上,士兰微IGBT虽然开发出了600/650/1200/1350V的产品,但其Ic电流在100A以下,限制了产品应用范围。斯达半导已经形成了600/650/1200/1700/3300V的低压、中压和高压产品,而且电流覆盖15-3600A,在新能源车和工业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客户是英腾威和汇川技术等知名的工业控制技术企业。相比IGBT全球第一的英飞凌,斯达半导产品线同样比较丰富,而且其1700V、3300V等多款产品是基于第六代FS-Trench技术生产的,相比国内同行在承受工作电压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在新能源车领域与斯达半导形成直接竞争的是比亚迪半导体,虽然其产品仅覆盖1200V,但却是针对新能源车而"量身定做"的,比亚迪半导体在新能源车用IGBT领域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高压领域株州中车时代主要开发面向轨道交通的IGBT模块,与ABB类似,最高电压达到了6500V,但可能在新能源车领域和工业控制领域应用不多。

从技术角度来看斯达半导已经实现了第六代FS-Trench IGBT的量产,与英飞凌、三菱电机等仅差一代,性能与国外企业接近,产品也开始用于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发电等领域,逐步承担起IGBT的国产化替代。但是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斯达半导等企业与国外还是差距明显,首先就是产能不足,2019年斯达半导产销量分别为417万个和418万个,约占国内需求量的6%。斯达半导是Fabless厂商,其IGBT器件由上海华虹和上海先进等代工,由于上海华虹等企业不是专业的IGBT代工厂,再加上晶圆厂产能配额有限,导致产品成本较高且产能不足。但作为营收不足8亿元的中小型半导体企业,斯达半导恐无力自建产线,不大可能转向IDM模式。

第二是国内IGBT企业在器件制造工艺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在减薄工艺上英飞凌的IGBT芯片可减薄到40μm,比亚迪可减薄到120μm,国内大部分企业仅能减薄到175μm,在背面退火工艺等方面与国外也存在较大差距。

即便如此,斯达半导为代表的中国IGBT企业已经解决了IGBT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部分技术接近国际一线水平,在当前外部环境很不友好的大背景下,这些企业还是可以承担起国产替代的重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