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那些想分辨《三國演義》哪些內容是真實的,或者是歷史真實發生的閱讀者,對《三國志》閱讀的興趣才很高。話說,《三國志》不愧是官方編纂的史書,編篡過程中排除了很多傳聞和可疑的記載,只收集了可靠性高的信息。

三國文字類書籍大致分爲兩種。一個是《三國演義》,成書於14世紀的明初。以這個爲基礎,就是現在電視、漫畫、遊戲中大家熟悉的依據。《三國演義》大家熟知,我就不多說了。

另外一本是正史的《三國志》,成書於司馬炎三分一統之後。編纂的是一個叫陳壽的人,他原本是蜀國的官僚,仕晉後繼續編篡。

正史三國志和演義二者相比就沒意思了,因爲正史《三國志》不是歷史劇。如果閱讀正史的話,我們會有以下感覺:第36卷《關張馬黃趙傳》中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五人,他們各自的經歷被簡潔地分別描繪出來。各個武將的傳是獨立的,和其他武將的關係或者說交集寫的非常簡潔。也就是說,如果不熟悉三國志中每個人物的話,在閱讀過程中會會持續充滿疑問,例如人物之間的關係和繁多的生僻人物。

那我們還需要正史《三國志》嗎?話說,《三國志》不愧是官方編纂的史書,編篡過程中排除了很多傳聞和可疑的記載,只收集了可靠性高的信息。因此,那些想分辨《三國演義》哪些內容是真實的,或者是歷史真實發生的閱讀者,對《三國志》閱讀的興趣才很高。當然,很多人也是因爲這個原因喜歡上《三國志》的。

呂布被稱爲“第一猛將”,這個是正史嗎?

陳壽的《三國志》,在南北朝時期劉宋的史學家裴松之的註解下,豐富了大量內容。其中有對陳壽筆下內容的補充和批判,也增加了部分奇聞趣事。而相對嚴謹的裴松之補充的內容,反而部分成爲了一些小說的選材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