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張愛玲最擅長剖析人性,她精明洞察的文字往往直擊心底,將心靈的悲和痛完全撕開後呈現在衆人眼前。

《茉莉香片》是張愛玲1943年發表的一篇短篇小說,此時的她年僅23歲,飽受童年摧殘的她寫下了這篇心酸文字。小說中的聶傳慶,從小生活在年幼喪母、父親不慈的環境中,父親後娶的繼母更是言辭刻薄,對這個繼子毫無疼愛可言。

無愛環境中長大的聶傳慶自帶一種病態,不僅毫無陽剛之氣,反而更像一個女孩子。他討厭父親、憎恨言丹朱,知道母親和言子夜有過一段情之後,更臆想出自己是言子夜的孩子。他渴望自己能有個像言子夜一樣慈愛的父親、溫暖的家庭,現實卻是截然相反。

在家被父親辱罵責打、在學校被言子夜批評,聶傳慶的心理防線終於決堤,在一個與言丹朱一起下山的晚上,聶傳慶毆打了言丹朱,至此聶傳慶也徹底沉淪。

一、張愛玲用自己的童年經歷,刻畫出作品中真實的人物心理

張愛玲出生在一個家世顯赫的貴族家庭,父母早年離異、父親另娶,張愛玲的童年經歷和聶傳慶如出一轍。

童年時候的父親,似乎也是從心底討厭張愛玲,不僅缺乏應有的父愛,動不動對她就是一頓毒打。在張愛玲的記憶中,有一次被父親毒打一頓,父親將她關在地下室足足有半年,最後還是因病才逃了出來,這段記憶被張愛玲深深地記在了腦海中。

因此在小說中,關於的聶傳慶的那些心理描寫、以及他對家庭的冷漠和畏懼,都是張愛玲曾經的親身感受。

二、女性在無愛婚姻中生命逐漸枯萎

“她不是籠子裏的鳥,籠裏的鳥開了籠還會飛出來,她是繡在屏風上的鳥,死也還死在屏風上。”

聶傳慶的母親馮碧落,出嫁前曾與言子夜有過一段情,言子夜也曾上門提過親,卻被女方家庭拒絕,也是一段窮小子愛上貴公主的故事。碧落鼓勵言子夜重新上門提親,言子夜卻自覺齊大非偶,於是單身遠赴出國,兩個有情人最終難成眷屬。


18歲的碧落很快嫁給了傳慶父親,不久就生下了傳慶。碧落不愛自己的丈夫,她讓自己圍困在無愛的婚姻當中,將自己活成了屏風上的一隻鳥。一位鮮活的女子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之中,逐漸被抹去了色彩,最終拋下傳慶而早逝。

三、孩童在無愛家庭中性格逐漸扭曲

“碧落嫁到聶家來,至少是清醒的犧牲,傳慶生在聶家,可是一點選擇的權利也沒有,屏風上又添了一隻鳥。”

碧落不愛自己,因此傳慶的父親也不愛傳慶。對於自己這個唯一的兒子,他眼裏沒有過多的疼愛,有的只是不屑和討厭。聶傳慶的一隻耳朵曾被父親打聾,小小的心靈也飽受摧殘,加上繼母的冷嘲熱諷和旁敲側擊,聶傳慶在家裏的日子並不好過。


畸形的家庭環境,造就了聶傳慶畸形的性格特徵,他甚至幻想着自己是言子夜的兒子。可是臆想過後他還是要面對現實,面對那個冷冰冰的家裏,因此他的心裏充滿了羨慕與嫉妒。他痛恨父親、嫉妒言丹朱,更憤恨自己不是言家的一分子,這種畸形的想法一直在心裏醞釀發酵,最終導致內心產生毆打言丹朱一頓的想法。

四、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自我強大,也能活出一片新天地

原生家庭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聶傳慶正因爲生活在一個極度壓抑畸形的環境中,纔會生得異常病態、爲人也孤僻。而張愛玲也是因爲從小被父親不看重、不愛護,因此對家庭感覺冷漠,甚至在死後還將遺產贈給好友名下,而不是自己的親弟弟。

童年不幸的孩子想要重獲新生,就需要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熱播劇《都挺好》中,蘇明玉也出生在一個娘不疼爹的愛又有限的環境中,母親受老舊思想的影響,腦海中全是重男輕女的觀念,因此哥哥們可以無憂無慮地讀名校出國留學,蘇明玉卻連補習費都要不到。


於是自力更生的蘇明玉更加努力地學習,利用學習之餘的時間兼職打工,因此也認識自己人生中的伯樂,大學畢業後就直接進了公司,在職場中一路打拼,最終家庭事業雙豐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