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做語文教師的緣故,我對漢字有一種深厚的感情。我認爲漢字是神聖的,它不容許隨便玷污,我寫作時總要字斟句酌,努力避免錯字和病句的出現。一旦被別人指出文章中有錯誤,我總會感到非常羞愧,認爲自己愧對祖先。

可實際上我卻發現,漢語--我們的母語卻正在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喪失了原有的純潔,褪去了往日的光彩,失去了以往的魅力。

首先是學生的反應令我失望,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花在語文上的時間越來越少,他們寧願用一整天的時間去背誦英語,也不想用半小時的時間去閱讀散文。平時,叫學生回答問題,你會因爲他們的語言貧乏而震驚。我們日常生活中廣爲流傳的成語、諺語、歇後語等等,學生們知之甚少!他們讚美別人的話十分單調,只有:真棒!好!棒極了!太好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了幾個"學會",其中就有"學會讚美",可語言如此貧乏,怎麼去讚美呢?

學生現在對語文越來越沒有興趣,我通過調查得知,現在能把《紅樓夢》等四大名著完整地讀完一遍的學生寥寥無幾。古典文學對學生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吸引力,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大多來自電視和網絡。朱自清先生曾說過:要讓學生多讀一些書,多學一點傳統的東西,打一點精神的底子。可是現在的青少年在這方面的缺陷太大。有人說,青年人愈來愈不懂得含蓄了,他們不會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他們只會說:"嫁給我吧!"意思雖然一樣,但祖國語言之美已蕩然無存!

其次,網絡等極大地衝擊了漢語,漢語面目全非。這不是誇大其詞,君不見,漢語在網絡世界中的現狀多麼可憐啊!一是錯別字太多,且非常嚴重,簡直讓人不堪入目;二是英漢混用,如果說這體現了國民知識水平的提高,我還能理解;三是符號、數字等夾雜其中,不倫不類。也許是我心態有點老,可我對此總是耿耿於懷:這可是漢語,可是我們的母語啊!

以前,我對"哇塞""酷斃了""克隆"等詞語的流行還是能接受的,一門語言,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總是要兼收幷蓄,推陳出新,有所變化,這是正常的,也許還會給漢語增添新鮮血液,使之充滿生機和活力。但是現在我對多得令人應接不暇的外來詞彙、符號語言很是反感:長此以往,漢語還是漢語嗎?!尤其令人擔心的是,青少年一代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如何"習得",他們的語感怎麼培養?

那天用QQ聊天,一個學生說我:老大,你真老土!你要麼是語文老師,要麼就35歲以上了。我問他爲什麼這麼說,他說,一看你打字就知道。然後"教育"我說:

現在網上的"我"不叫"我",叫"偶"。

"人"不是"人",是"淫"。

"你"也不叫"你",叫"已"。

還有,"喜歡"叫做"稀飯";"是"是"悉","不是"乃是"8悉";"88"就是"拜拜";就連"蟑螂"都有暱稱,叫"小強"……聽了之後,搞得我一頭霧水。

唉,我們的漢語怎麼啦!

也許有人說,這樣的語言纔是豐富多彩的,借用英文說明我們善於吸收。可我想問你,難道我們的漢語"退化"了嗎?我們的語言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唐詩宋詞不知令古今中外多少人爲之傾倒,現在怎麼淪落到不"借鑑"外語就不能運用的程度了呢?

另外,不良的商業行爲也是衝擊漢語的一個罪魁禍首。牆壁上的標語、樓房上的招牌、電視裏的廣告,錯別字比比皆是,而有關部門卻不聞不問,這隻會使得語言污濁風愈刮愈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規早已頒佈實施,可是得不到有效的監控有什麼意義呢?

大家可能對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最後一課》記憶猶深。"掌握自己國家的語言,就是掌握着一把打開監獄之門的鑰匙。"如果我們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都不能熟練運用,那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這不是危言聳聽,不是有這樣一件事嗎?某雜誌社舉辦徵文競賽,結果因應徵作品水平太差致使特等獎空缺,而一等獎的獲得者竟是一名外國人。這實在是炎黃子孫的悲哀!

大家都應該明白,漢語是世界上最美、最豐富的語言,我們要爲它驕傲,要盡力把它學好。其實祖國的很多傳統文化都正面臨絕跡,這不能不引起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的重視。我們不要讓語言有一天也像大熊貓一樣,成爲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

保持漢語的純潔,從現在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