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一提到这个词很多人不幸中招。近十几年以来肥胖症(BMI≧30幼儿并不适合用成人标准来评量)在我国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不仅见于成年人也同样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实际上肥胖已不仅是体重超标的一种称呼肥胖症已被公认是代谢性疾病的一种。肥胖症常伴发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成为一大公共健康问题。为了治疗肥胖症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寻找治疗的可能办法而研究发现脂肪干细胞与肥胖症密切相关。

有相关研究指出脂肪干细胞存在于脂肪组织的血管内壁中其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从而改善出生后的血管新生。事实上活化的脂肪细胞能分泌很多血管生成因子包括瘦素、肝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2、转化生长因子β等这些因子或是单独作用或是共同作用于血管生成系统刺激脂肪体积增大。

脂肪细胞和穿行其间的血管

而脂肪体积的异常增大就导致了肥胖症。脂肪细胞变得肥大丧失了他们的功能脂肪生成和分解失衡削弱了脂肪形成关键信号的转导机制使其对外部信号的敏感性降低同时中断了这一信号的传导过程。肥胖症时增加的炎症细胞和巨噬细胞也明显有助于脂肪组织的血管化。这也支持脂肪组织的发展需要血管系统的不断重建、成熟以及网络化的理念。脂肪组织血管系统的可塑性可能也代表了血管形成因子以及抑制因子之间净平衡的结果。

以上的观察结果促使学者相信选择血管系统作为靶器官来治疗肥胖症的可能性。脂肪组织中表达的多种血管形成因子非常有可能是血管系统的存活因子。比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生长因子都是重要的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存活因子撤除这些因子可导致内皮细胞凋亡。因而血管形成拮抗药物就有可能阻断这些存活因子的作用从而抑制已经存在的血管系统缩小脂肪的体积。

用了血管生成抑制剂后治疗组小鼠的体重明显下降

现在人们已经在动物实验上发现一些已知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和内生蛋白抑制剂(包括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与脂肪组织流失和体重下降相关联。应用这些抑制剂的另一个好处是它们可以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趋于正常化从而在防止增加体重的同时也防止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