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在悠長的大道上,一路可以見到紅牆彩畫的的紫氣東來門、文藝的老圖書館,以及恢弘的現代教學樓,如同一幅古今相容的畫卷在眼前鋪開,讓人瞬間穿越了時光。在廈大,隨處可見栽滿鳳凰花的路口,和一座座被人戲稱爲“穿西裝、帶斗笠”的奇特教學樓。

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即將來臨,可謂是牽動了無數人的心。

準大學生們忙着pick志願、規劃未來;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站在人生的下一站路口,和師友們揮淚告別。

而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們,也不由得追憶起自己曾經的校園時光。

北大青年作家苑子豪說:

“徹底告別了校園的生活後,才知道要有很幸運纔會遇到這裏的一切。”

很多人,在美麗的大學裏,遇見初戀,結交摯友,或是實現畢生的追求。

如果把人生比作經歷一個個站點的旅程,那麼大學,一定是最讓你難忘的一站。

你知道嗎?

魯迅和妻子許廣平那本甜甜的《兩地書》,以及洋溢着童年歡樂的《百草園與三味書屋》,都是魯迅在廈大任教期間寫的哦!

廈大的魯迅博物館裏,至今還保存有先生的書房和墨寶真跡。

在廈大,隨處可見栽滿鳳凰花的路口,和一座座被人戲稱爲“穿西裝、帶斗笠”的奇特教學樓。

什麼是“穿西裝、帶斗笠”呢?

就是這些建築都有着西式的構架、中式的飛檐,據說它們都是由“海歸校主”陳嘉庚先生親自督造的。

這樣的搭配雖然隨性,卻躍動着一種自由的想象力,讓人眼前一亮。

公元976年建造的嶽麓書院,是印在湖大校徽上的“地標”,也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書院之一。

朱熹、張栻曾在這裏論學,康熙大帝曾在這裏寫下御書,直到現在,湖南大學還保留着以“嶽麓書院”爲名的院系。

離書院不遠的愛晚亭,始建於乾隆年間,裏面還掛有毛澤東手跡的《沁園春·長沙》。

每到秋天,亭邊楓林被染成醉人的酡紅,讓那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也有了真實的意境。

大學裏的近春園,是朱自清曾經寫下《荷塘月色》的地方。

每到夏夜,迷離的月色籠罩園中的蓮池,總能讓人想起文章裏那段優美的形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同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近春園東側的清華園,曾經是圓明園的一部分。它正門上的“清華園”三個字,據說是清末大學士葉赫那拉·那桐親筆所寫。

如今百年過去,青磚白柱上的筆力依然難掩清雋氣韻,讓來往的行人過目不忘。

閒時來清華走走,看看美麗風景,遇見青春學子,也感受一番校園裏的清正學風,相信你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感悟。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前身是戊戌變法時創辦的京師大學堂。

100多年來,這所高等學府裏湧現出的校友,從“中國西學第一人”嚴復,到如今的“病毒逆行者”鍾南山,都是國人心中不斷求索的領軍人代表。

塔裏一級級白色的臺階盤旋至塔頂,中間幾乎沒有間歇,如同不斷前行的開拓者,引領着學子們進取的腳步。

“一塔湖圖”的“圖”指的是北大圖書館,它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藏書樓,裏面藏書達1100萬冊。

在書架上隨意翻閱,你也許會不經意“偶遇”上世紀的舊書,上面泛黃的筆記,彷彿在同你訴說着上世紀那些智慧的思想。

校園裏的宣懷大道,化用了交大創始人盛宣懷之名。

走在悠長的大道上,一路可以見到紅牆彩畫的的紫氣東來門、文藝的老圖書館,以及恢弘的現代教學樓,如同一幅古今相容的畫卷在眼前鋪開,讓人瞬間穿越了時光。

圖書館裏藏書豐富,從校史到人文,從國文到外語,它滋養了一代代交大人的靈魂。

錢學森就曾說過:“那時上海交大圖書館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一是讀報,二是看書……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圖書館和資料館,就沒有今天的錢學森。”

中國美術學院

被譽爲“杭州最美大學”的美院象山校區,前身是蔡元培、林風眠先生在西子湖畔創立的國立藝術院。

它由首位榮獲了普利茲克建築獎的中國人——王澍操刀設計,如果你想感受建築與人文的統一,不妨把這裏作爲一個窗口。

波浪形屋頂的教學樓,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在蒼穹之下連綿不絕,讓人的神思也跟着飛揚起來;

王澍曾說過:“規劃並建設一個美術學院的校園,不僅是一個景觀問題,還決定着學生的世界觀、藝術觀、道德觀,並最終影響着我們所生存的這塊土地的未來。”

走進象山校區,你感受到的將不僅僅是藝術,更是隱藏在每個細節裏的設計匠心,以及對學子們寄予的希望。

如今高考在即,很多學子也在爲了理想的學校,刻苦奮進,砥礪前行。

這樣的情景, 讓很多人看到了自己曾經的樣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