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姜夔这个人,我们可能没什么印象,不知道他留下过什么文学作品。不过在南宋,他可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不仅会作诗写词,也是书法家和音乐家。姜夔从小就喜欢写诗作赋,他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牧,他曾经梦想过杜牧诗中的扬州,他认为这是一座繁华又美丽的城市,有生之年一定要来一趟。

果然在他22岁那年,他终于攒够了盘缠,独自一人来到了扬州。到了扬州城,一切并没有他想象中那样美好,因为目所及处,都是青青的麦田和野草,城内也非常萧条,全然不是诗中描写那样繁华。这一切让姜夔非常失落,心中涌起了悲怆之情,顿时不能自已。他随即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问世之后,在当世无人能出其右,也成为姜夔一生中最知名的作品。也选入了课本中,现在估计大家都还会背诵几句。看起来这是一篇感时伤怀的作品,你可能会以为这个作品来自于一个中老年人士。实际上作这首词的时候,姜夔才2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为何能够写下如此情感深厚的作品呢。其实这一切和姜夔的经历有关,也和当时的时代有关。

姜夔如果不是作品众多,还有《扬州慢》这种千古名篇传世,可能现在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的一生简单而又普通,没有建功立业也没有任何功名,他的一生都是在游荡中度过的。童年时期的姜夔就跟随着父亲离开了家乡,那个时候他的父亲还是当官的,结果不幸在任上病死,最终姜夔只能依靠着姐姐生活。而姐姐已经嫁人,他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滋味肯定不好受。

所以在成年之后,姜夔就马上离开姐姐家,开始出去寻找活路。就在这个时候,他来到了扬州,这个从小梦寐以求的城市,他心中满是创伤,希望心中这个城市可以给自己带来美好,可以让自己看到希望。结果就如同上面说的那样,经历过战争的扬州,早就破败不堪,也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姜夔来到扬州城的那一刻,心中一定不敢相信,这就是杜牧吹捧的那个春风十里扬州城吗?特别是他写下那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说明了他内心中对扬州的遭遇非常厌恶。

因为宋绍兴31年,金兵南下,当时南宋朝廷放弃抵抗,许多朝臣直接带着家眷逃跑,所以前线空虚,扬州一代遭遇到金兵的洗劫,千疮百孔。当时姜夔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扬州,难怪他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其实姜夔并没有完全对朝廷失望,他在后来也参加过科举,只不过并没有获取功名。后来他还给朝廷献上过自己的乐曲,说明他是一心向仕的,他希望可以做官,做官不为了别的,只为了百姓。只不过朝廷从来没有给这个才子一次机会,他献上去的诗词歌赋都被埋没掉了,他的考试也没有被录用。

不过姜夔还是继续的写词做赋,并且有幸认识了杨万里,并且在后者的推荐下,他又结识了许多在历史上有分量的人物,如陆游、辛弃疾等人。这些前辈都对姜夔这个后辈非常看好,认为他是南宋词坛的最后希望。毕竟辛弃疾这些人物,在南宋这个时代下,依然是有才能却无用武之地,在作品中有过类似的感慨,但是好歹他们有过昙花一现的时刻,做过官打过仗。而姜夔的生平就要平淡许多了,他没有当过官,也没有打过仗,只能自己写一些诗词来抒发下情怀,而且都是感时伤春的作品,和辛弃疾这些人的作品完全不能比。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姜夔的作品太过于平淡,他没有言辞激烈的爱国,也没有激愤的指责过朝政,如果让他去做官,肯定也是个同流合污的人。其实这是对他最大的误解,姜夔幼年的时候,宋朝就割地求和,与金人保持了40年的短暂和平,这几乎是姜夔的一生了。他身在这个荒唐的时代,任谁都无能为力。不过听说辛弃疾带兵北伐的时候,他也写下过“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的豪迈词句。现在回头去看姜夔的经历,你会发现他才是被埋没最深的才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