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姜夔這個人,我們可能沒什麼印象,不知道他留下過什麼文學作品。不過在南宋,他可是一個全能型的人才,不僅會作詩寫詞,也是書法家和音樂家。姜夔從小就喜歡寫詩作賦,他最喜歡的詩人是杜牧,他曾經夢想過杜牧詩中的揚州,他認爲這是一座繁華又美麗的城市,有生之年一定要來一趟。

果然在他22歲那年,他終於攢夠了盤纏,獨自一人來到了揚州。到了揚州城,一切並沒有他想象中那樣美好,因爲目所及處,都是青青的麥田和野草,城內也非常蕭條,全然不是詩中描寫那樣繁華。這一切讓姜夔非常失落,心中湧起了悲愴之情,頓時不能自已。他隨即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

這首詞問世之後,在當世無人能出其右,也成爲姜夔一生中最知名的作品。也選入了課本中,現在估計大家都還會背誦幾句。看起來這是一篇感時傷懷的作品,你可能會以爲這個作品來自於一箇中老年人士。實際上作這首詞的時候,姜夔才22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爲何能夠寫下如此情感深厚的作品呢。其實這一切和姜夔的經歷有關,也和當時的時代有關。

姜夔如果不是作品衆多,還有《揚州慢》這種千古名篇傳世,可能現在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因爲他的一生簡單而又普通,沒有建功立業也沒有任何功名,他的一生都是在遊蕩中度過的。童年時期的姜夔就跟隨着父親離開了家鄉,那個時候他的父親還是當官的,結果不幸在任上病死,最終姜夔只能依靠着姐姐生活。而姐姐已經嫁人,他這種寄人籬下的感覺,滋味肯定不好受。

所以在成年之後,姜夔就馬上離開姐姐家,開始出去尋找活路。就在這個時候,他來到了揚州,這個從小夢寐以求的城市,他心中滿是創傷,希望心中這個城市可以給自己帶來美好,可以讓自己看到希望。結果就如同上面說的那樣,經歷過戰爭的揚州,早就破敗不堪,也沒有了往日的繁華。姜夔來到揚州城的那一刻,心中一定不敢相信,這就是杜牧吹捧的那個春風十里揚州城嗎?特別是他寫下那句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說明了他內心中對揚州的遭遇非常厭惡。

因爲宋紹興31年,金兵南下,當時南宋朝廷放棄抵抗,許多朝臣直接帶着家眷逃跑,所以前線空虛,揚州一代遭遇到金兵的洗劫,千瘡百孔。當時姜夔看到的,就是這樣的揚州,難怪他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其實姜夔並沒有完全對朝廷失望,他在後來也參加過科舉,只不過並沒有獲取功名。後來他還給朝廷獻上過自己的樂曲,說明他是一心向仕的,他希望可以做官,做官不爲了別的,只爲了百姓。只不過朝廷從來沒有給這個才子一次機會,他獻上去的詩詞歌賦都被埋沒掉了,他的考試也沒有被錄用。

不過姜夔還是繼續的寫詞做賦,並且有幸認識了楊萬里,並且在後者的推薦下,他又結識了許多在歷史上有分量的人物,如陸游、辛棄疾等人。這些前輩都對姜夔這個後輩非常看好,認爲他是南宋詞壇的最後希望。畢竟辛棄疾這些人物,在南宋這個時代下,依然是有才能卻無用武之地,在作品中有過類似的感慨,但是好歹他們有過曇花一現的時刻,做過官打過仗。而姜夔的生平就要平淡許多了,他沒有當過官,也沒有打過仗,只能自己寫一些詩詞來抒發下情懷,而且都是感時傷春的作品,和辛棄疾這些人的作品完全不能比。

看到這裏,大家可能會說,姜夔的作品太過於平淡,他沒有言辭激烈的愛國,也沒有激憤的指責過朝政,如果讓他去做官,肯定也是個同流合污的人。其實這是對他最大的誤解,姜夔幼年的時候,宋朝就割地求和,與金人保持了40年的短暫和平,這幾乎是姜夔的一生了。他身在這個荒唐的時代,任誰都無能爲力。不過聽說辛棄疾帶兵北伐的時候,他也寫下過“使君心在,蒼崖綠嶂,苦被北門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飲,大旗盡繡熊虎”的豪邁詞句。現在回頭去看姜夔的經歷,你會發現他纔是被埋沒最深的才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