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始二年(前72)秋季,漢朝派遣五路重兵出擊匈奴,其中一路以御史大夫田廣明爲祁連將軍,率騎兵四萬餘人,從西河出塞。清朝馮雲鵬、馮雲鶻編撰的《金石索》和當代著名古文字學家羅福頤主編的《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輯錄了幾方關涉涼州的漢代官印,通過釋讀印文等信息,我們可以瞭解到兩漢時期發生在涼州的一些歷史事件和郡縣設置等情況。

(本文1664字,閱讀需要約4分鐘)

印章,是我國獨特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特別是古代官印,不僅是統治階級法權的象徵,也可見一朝一代的名物制度,補缺文獻之不足。清朝馮雲鵬、馮雲鶻編撰的《金石索》和當代著名古文字學家羅福頤主編的《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輯錄了幾方關涉涼州的漢代官印,通過釋讀印文等信息,我們可以瞭解到兩漢時期發生在涼州的一些歷史事件和郡縣設置等情況。

祁連將軍章,方形,龜紐,白文,漢篆字體,三豎行排列,右起順讀。印文字形方正,筆畫平直,結構勻稱工整。印面尺寸和材質不詳。

漢代,置刺史部十三州。其中,涼州轄武都郡、隴西郡、金城郡、天水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安定郡和北地郡等10郡。這一時期,水草豐美的河西走廊上生活着匈奴、月氏、休屠和烏孫等遊牧民族,爲了獲得更大的草場、更多的牛羊和奴隸,各民族之間常常發生侵擾性和掠奪性的戰爭。特別是爲反擊匈奴的襲擊,休屠、烏孫等實力較弱的民族常與漢朝結盟,共同抗擊匈奴。

祁連將軍,就是漢宣帝初期,應烏孫之請共同出擊匈奴而臨時設置。兩漢時期,將軍有“重號將軍”和“雜號將軍”之別。《秦漢官職史稿》載,“自大將軍至前後左右將軍,均爲重號將軍,爲皇帝的最高級武官。”《西漢會要》卷三二、《東漢會議》卷十九、《通典》卷二十九中記載的衆多將軍名稱則稱爲“雜號將軍”,或者是列將軍。這些“雜號將軍”的定名有些是依征伐的地名、對象命名,有些是所領的兵種命名,還有些是以其所擔負的特殊職務命名。

在漢昭帝時,遠嫁給烏孫王昆莫之孫岑陬的解憂公主就上書漢朝,說:“匈奴與車師國聯合進犯烏孫,期盼漢朝派兵救援!”於是,漢朝秣馬厲兵,打算進攻匈奴。不巧的是,公元前74年4月漢昭帝去世,霍光立劉洵爲帝,即爲漢宣帝。不久,漢宣帝便派光祿大夫常惠出使烏孫。解憂公主和烏孫王派遣使臣,上書漢宣帝說:“匈奴又接連派出大軍襲擊烏孫,還派使臣來對烏孫說:‘速將解憂公主交來!’企圖斷絕烏孫與漢朝的聯繫。烏孫王願意派出國內精銳騎兵五萬,全力抗擊匈奴,請求漢朝天子派兵來救公主和烏孫王。”在此之前,匈奴曾幾次侵擾漢朝邊塞,漢朝也正想出兵征討。本始二年(前72)秋季,漢朝派遣五路重兵出擊匈奴,其中一路以御史大夫田廣明爲祁連將軍,率騎兵四萬餘人,從西河出塞。

田廣明,字子公,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人,曾以郎官的身份擔任天水郡司馬,後升至河南郡都尉、淮陽郡太守、大鴻臚、御史大夫,封關內侯、昌水侯。本始三年(前71)春,田廣明率軍向北行至塞外一千多里的雞秩山(今內蒙古磴口西北)。這時,漢朝使者冉弘從匈奴返回,與田廣明相遇,便說雞秩山西面埋伏有匈奴大軍。田廣明不敢前進,並告訴冉弘不準向別人說敵軍蹤跡,便引軍南返,其部下也認爲不可,但田廣明不聽,堅決率軍返回。不久。漢宣帝得知情況後,以知敵在前、逗留不進之罪,準備將田廣明法辦。田廣明自知罪重,於是自殺而死。

古今以來,但凡將軍都是錚錚鐵骨,在戰場上泰然自若,指揮三軍,浴血奮戰,保家衛國,在歷史上留下了不朽英名。如兩漢時期的驃騎將軍霍去病、車騎將軍衛青、驍騎將軍李廣、武威將軍劉尚、宣德將軍梁統、伏波將軍馬援、波水將軍竇融等,都曾在涼州建功立業。但祁連將軍田廣明在探知敵情時臨陣脫逃,後又畏罪自殺。翻檢史書發現,後來各朝代再沒有設置“祁連將軍”一職,也沒有人被拜爲“祁連將軍”,這可能是恥於與田廣明爲伍吧。


作者簡介:柴多茂,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著有《張澍》(2016年,甘肅教育出版社),參與撰稿《歷代詠涼詩選析》(2013年,大衆文藝出版社)《甘南故事》(2017年,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編 排 :吳 燕

責任編輯 :柴多茂

編 輯 :楊琴琴

編 審 :張長寶


涼州文化研究

一個有文化溫度的公衆號

版權歸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所有,只能用於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以及其他非商業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本品須經同意,違者必究。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涼州文化研究”微信公衆號。 轉載僅限全文轉載並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標題和內容。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