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儀徵汽車工業園負責人介紹,去年以來,儀徵科技鎮長團促成多個項目進入園區發展,成爲園區“經濟增長極”。短短9個月,儀徵科技鎮長團發佈高校成果154項,幫助企業簽訂合作協議62項,推動組織申報獲批省科技副總類雙創博士35名,與地方企業形成全方位長效合作機制。

揚州網訊 (通訊員 郭海林 姜濤記 者 胡儉 寶嶺 趙磊)5月20日,30盞太陽能殺蟲燈安裝到了儀徵市惠農黑莓園和恆華天馬生態園,這是江蘇省植保植檢站病蟲測報科科長朱鳳爲儀徵爭取到的第三個惠農項目。自掛職馬集鎮黨委副書記以來,朱鳳不僅幫馬集鎮成功申報“全國農業產業強鎮”,還爲該鎮爭取到國家項目資金1000萬元。

朱鳳是江蘇省第十二批科技鎮長團儀徵團成員之一。去年8月以來,這個由10人組成的儀徵團,先後對接32家高校院所,幫助企業簽訂62項合作協議、解決25條技術難題。儀徵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顧偉說,儀徵人才工作考覈去年位居揚州第一,離不開科技鎮長團的助力。

科技鎮長“掛職”更“掛責”

儀徵團的10位成員,大多來自外省市高校。如何凝聚人心、管理隊伍、多出成果?儀徵團團長、來自揚州大學的尤玉軍說,既要靠制度管好隊伍,更要靠事業激勵人。

翻開《儀徵科技鎮長團工作簡報》可以看到,去年8月1日起,儀徵團完成輪換,全體成員開始大調研,進園區、走企業、訪鄉鎮、問發展;次月4日,儀徵團月度例會上,每位成員都亮出了自己的任期目標。

“掛職”重在“掛責”。在儀徵市委組織部協助下,儀徵團每位掛職幹部都參與實職分工,實施“積分制”目標管理,每月評選“月度之星”“進位之星”。10位成員不約而同聚焦重點產業、三室經濟、鄉村振興、重點人才工程,並列出年度目標責任清單。

“掛職”重在“掛事”。儀徵團成員、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李振華聯合揚州大學的科技團隊,爲劉集鎮一家鈑金板材企業研發智能倉儲定位系統,降低企業庫存量和成本;儀徵團成員、江蘇科技大學副教授朱珠邀請母校科技團隊來月塘鎮,與當地企業開展自動化設備科研合作。每位成員都把所屬高校資源與儀徵地方需求結合起來,落實到課題項目或實事項目。

“掛職”重在“掛帥”。掛職儀徵市副市長的尤玉軍,家住揚州,距離儀徵僅40分鐘車程,但他每週只回家一次。短短9個月,他跑遍儀徵所有園區和鄉鎮,從工業經濟、農旅融合到集鎮規劃,他牽頭起草完成3篇調研文章,查找整改問題25條,提高了“產學研”對接精準度,實打實推動一批重點招商項目落地。

科技鎮長帶來“黃金萬兩”

今年4月,2020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發榜,儀徵市馬集鎮成爲揚州市唯一入選鄉鎮。該鎮自2013年以來,引進種植黑莓4000畝,成爲全國最大的黑莓集中種植和深加工區域,並帶動融合採摘體驗的鄉村旅遊業發展。朱鳳到任後,主動拜訪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處室同志,指導申報“全國農業產業強鎮”,提煉出“招來一個黑莓產業,建起一座產業融合強鎮”的馬集鎮發展模式,並爭取到1000萬元國家專項扶持資金。“科技鎮長帶來‘黃金萬兩’。”儀徵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輝這樣點贊朱鳳掛職成果。

科技鎮長也帶來了“經濟增長極”。儀徵團每個季度策劃舉辦一場“科技項目路演”推廣活動,從汽車電子、數控機械到新型材料,一場路演服務一個產業。在去年12月10日舉辦的“鳳來儀”高層次人才新材料項目路演活動現場,新能源電池、智能傳感器等項目達成合作意向。儀徵汽車工業園負責人介紹,去年以來,儀徵科技鎮長團促成多個項目進入園區發展,成爲園區“經濟增長極”。“產才融合促汽車產業創新蝶變”項目,榮獲全國人才工作創新優秀案例獎。

科技鎮長還帶來了“鳳來儀效應”。短短9個月,儀徵團先後招引莫斯科國立科技大學等高校院所的12名高層次人才來儀徵創新創業,組織50多家企業向省內外高校發佈1212個工作崗位,爲產業規模化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科技智囊團”變“校地雙面膠”

今年41歲的吳鍵,是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從2017年至今,連續掛職儀徵市三個批次的科技鎮長團,是唯一的“老三屆科技鎮長”。三年來,他爲大儀鎮研發智慧路燈項目,打開了國際市場;爲陳集鎮蘇勝養豬場設計智能化生豬養殖系統,每年可省下人工成本30多萬元。如今他又牽手南理工,參與“三生豬場”15萬頭肥豬項目的技術合作。

來自安徽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的胡永兵,掛職儀徵汽車工業園管委會副主任以來,經常帶着技術團隊從合肥來揚州,把生產車間延伸爲高校實驗室,爲企業培訓技術骨幹,不僅幫助企業解決了一批技術難題,還幫助園區介紹了3個項目,其中3000萬元的汽車電子項目5月中旬已經註冊落地。

……

短短9個月,儀徵科技鎮長團發佈高校成果154項,幫助企業簽訂合作協議62項,推動組織申報獲批省科技副總類雙創博士35名,與地方企業形成全方位長效合作機制。

儀徵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鬍彩雲表示,一批批科技鎮長從技術“翻譯官”變成了項目“服務員”,徹底改變了“產學研”若即若離的現象。科技鎮長團在高質量發展中找準定位,變成了“科技增長團”,成爲校地合作共贏的“雙面膠”,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彰顯了時代價值。

【來源:中國江蘇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