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蔣紅英再次來到新縣箭廠河鄉松林窪村,與趙基生重新舉行了一次隆重的婚禮。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趙桂英攙扶着蔣紅英,從鄭州來到新縣箭廠河鄉趙基生的家裏。

    1994年春天,在河南省有名的“將軍縣”——新縣箭廠河鄉松林窪村的一個農家小院裏,上演了感人的一幕:

    1932年失散的一對紅軍夫妻,在長達60年的杳無音信後,又奇蹟般的再續前緣,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婚禮。

    這是一幕人間奇蹟,也是屬於紅軍女戰士蔣紅英的傳奇人生。

    蔣紅英1917年出生於上海。她的老家在浙江省定海縣鄉下,因爲家中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從她爺爺那輩起就到上海謀生。

    1927年,上海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蔣紅英一家不得不舉家搬回浙江定海老家,寄居在蔣紅英的舅爺家中。

    本來就不富裕的舅爺家一下子來了四五口人,連喫飯都成了問題。在舅爺的提議下,母親只得含淚將10歲的蔣紅英送到與舅爺同村的一戶陳姓人家做了童養媳。

    舊社會女性的命運真是悲慘:蔣紅英的奶奶是童養媳,母親是童養媳,到她已經是第三代童養媳了。

    蔣紅英到陳家就成了使喚丫頭,什麼髒活累活都得幹,稍有閃失,婆婆就非打即罵,可憐的孩子身上常常是青一塊紫一塊的。

    這樣的苦日子何時是個頭呢?1928年,正當11歲的蔣紅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兩位來自大別山的採藥老人,幫助蔣紅英和她的母親逃離了苦海。

    爲了逃避陳家的追趕堵截,她們坐上了去寧波的船。從寧波到南京,再轉漢口,一路風塵,蔣紅英和母親終於來到了大別山革命根據地。

    蔣紅英和母親在河南省新縣(當時叫經扶縣)一個叫箭河廠的地方住了下來。

    新縣是我國著名的“將軍縣”之一。解放後,我國於1955年實行軍銜制,在授銜的將軍中,少將以上軍銜的新縣籍將軍有43人。在這裏,吳煥先、徐向前首創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名將許世友、李德生都出生於新縣。

    蔣紅英參加了當地的農民協會、農民赤衛隊。1928年,由吳煥先領導的這支赤衛隊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1師,蔣紅英成爲一名紅軍戰士,她的入伍登記人是趙基生。

    趙基生是新縣箭廠河鄉松林窪村人,從小就受到革命的薰陶,由於他上過幾年小學,識文斷字,就留在首長身邊工作。

    入伍後的蔣紅英成爲師部警衛連的一名情報員和宣傳員,她的主要任務是在各部隊之間傳遞情報。

    爲了迷惑敵人,在送情報時,蔣紅英有時會和趙基生假扮成夫妻。他們用兩根長木棒綁上一把椅子,做成一頂簡易小轎,蔣紅英打扮成新娘子的模樣坐在轎裏,趙基生則裝成新郎,扶轎而行,儼然一對回孃家的小夫妻。

    兩人就這樣冒着生命危險在山林村寨間穿行,一次次勇敢機智地圓滿完成了傳送情報的任務。

    在與敵人鬥爭的過程中,蔣紅英不僅磨鍊了意志,學會了與敵人周旋的技巧,而且與趙基生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且,這珍貴的友誼終於綻開了愛情的花朵。

    1932年春天,經當時的師首長蓼榮坤、蓼榮元介紹,報請軍首長徐向前批准,趙基生和蔣紅英在湖北隨州營地舉行了簡樸的婚禮。

    1932年夏天,蔣介石調集30萬大軍開始大規模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爲保存實力,紅四方面軍不得不暫時撤離大別山區,而趙基生和蔣紅英所在的部隊則留在鄂豫皖根據地繼續堅持戰鬥。

    1934年,在隨州的一次激戰中,趙基生所在部隊的大部分戰士都壯烈犧牲了,一個團打得只剩下一個營。趙基生的背部、腰部、腿部多處負傷,倒在血泊之中。戰友們拼死相救,把他送到後方醫院治療。之後,他被轉移到家鄉藏身,與部隊失去了聯繫。

    此時的蔣紅英並不知道趙基生在前線身負重傷離開部隊的消息,她仍然做傳送情報的工作。

    一次,蔣紅英到敵戰區去送一份重要情報,在過一個檢查哨時被敵兵發現了。蔣紅英知道一旦情報落到敵人手裏,就會給革命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她急中生智,趁敵人不注意,趕緊把情報吞進了肚子裏。

    敵兵見一無所獲,氣急敗壞地舉起刺刀,對着蔣紅英的右腿連捅了3下,然後揚長而去。失血過多的蔣紅英昏死過去,所幸被當地的老百姓發現了,送到地方一家醫院治療。

    恢復意識的蔣紅英心急如焚,簡單治療後,她就急着出院尋找部隊,可部隊已經轉移了。蔣紅英不得已來到漢口,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母親。

    在漢口安頓下來的蔣紅英十分掛念趙基生,還想馬上去找部隊,可是,由於交通條件和通訊條件的限制,除了牽掛,蔣紅英真是毫無辦法。

    後來,蔣紅英的父親在上海去世,她和母親一起到上海料理了父親的後事後,又輾轉到南京謀生。

    蔣紅英暗地裏通過多種途徑打探部隊和趙基生的消息,結果總是令人十分沮喪。她的母親堅持要給她找個對象,但蔣紅英寧死也不情願。但是,長時間的杳無音信,加上母親身體不好,經常聲淚俱下地勸她結婚,蔣紅英被迫答應聽從母親的安排。

    經人介紹,蔣紅英嫁給了年長她10歲的浙江同鄉張聚緣。1952年,河南省建五公司的前身——紡織部第五建築工程公司招工,張聚緣應招成爲該公司的職工。蔣紅英作爲家屬,隨丈夫遷居鄭州,在河南省建五公司的一棟居民樓裏住了下來。

    婚後的蔣紅英是一個勤勞善良的家庭婦女,她沒有自己的孩子,但一直盡心撫育張聚緣和已故前妻生的女兒;她沒有工作,但總是不辭辛勞地到處打零工,補貼家用。

    誰也不知道蔣紅英曾經當過紅軍,她也從不把那段光榮的歷史向人們炫耀。可每當從廣播裏聽到當年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艱苦奮鬥的領導人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等人的名字時,她總是暗自激動,彷彿又回到了當年戰火紛飛的戰場。

    1985年,張聚緣因病去世,蔣紅英成了一位孤獨的老人,河南省建五公司把她作爲“五保戶”對待。

    此時的蔣紅英也已年屆古稀,儘管她想把那段不同尋常的經歷深埋心底,但世事難料,冥冥中彷彿有一雙無形的手,牽引她穿越歲月的煙塵,和50多年前失散的那個人再度重逢。

    1987年夏季的一天,蔣紅英到院門外路邊一個小店裏和店主拉家常。

    店主是一個年輕姑娘,一年前來到這裏開了這間小雜貨店。交談中得知,這個來自信陽大別山區的雜貨店主趙桂英,她的爺爺是老紅軍,而且就叫趙基生,奶奶在十幾年前去世了。

    蔣紅英當時就驚呆了,她不敢確定這位姑娘說的趙基生是否是自己失散50多年的丈夫,但當看了趙桂英帶過來的“全家福”合影時,蔣紅英還是一眼就認出了趙基生。

    終於有一天,蔣紅英向趙桂英講述了她和趙基生的那段往事。桂英聽後十分喫驚。

    原來,趙基生在隨州戰鬥中身負重傷後,就與部隊失去了聯繫。4年之後,他因爲得不到蔣紅英的音信,就與當地的一位農家姑娘結了婚。

    婚後,他從未向家裏的任何人提起過在紅軍部隊裏的一段姻緣,所以,當趙基生的兒孫們接到趙桂英從鄭州寄來的信後,一家人都愣了,惟獨趙基生一個人心裏清楚。

    不久,一張趙桂英與蔣紅英老人的合影照寄到了趙基生的手上。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向兒孫們講述了深埋心底的那段往事。

    兒孫們爲爺爺在晚年能找到這樣一位奶奶興奮不已。這個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傳遍了小山村。全村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把趙家那個未到過“婆家”的媳婦從省城接回來。

    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趙桂英攙扶着蔣紅英,從鄭州來到新縣箭廠河鄉趙基生的家裏。兩位分離了60年的老人再次相見,激動得不知道說什麼纔好,他們緊握着對方已經蒼老枯瘦的手,滿臉淚水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1994年3月25日,春光明媚,鳥兒歡唱。蔣紅英再次來到新縣箭廠河鄉松林窪村,與趙基生重新舉行了一次隆重的婚禮。

    在剛剛簽發的結婚證上寫着:“趙基生,男,82歲;蔣紅英,女,77歲。”大紅喜字和喜慶的鞭炮聲把這場特殊的婚禮烘托得更加熱鬧,鄉親們圍在院子裏,與老人共同分享着幸福和甜蜜。

    在這場特殊的婚禮上,有一副喜聯非常貼切地表達了對老人的祝福:

    “六十年重逢革命伴侶長相思

    三萬裏分飛紅色鴛鴦又團圓”

    

    1994年10月22日,蔣紅英的紅軍身份被正式確認。當接過“紅軍失散人員”優撫證書時,77歲的蔣紅英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她淚眼模糊,手撫證書,哽咽着說不出話來。

    在垂暮之年,蔣紅英深埋心底的夙願終於實現了,一個失散了60年的女紅軍又重新回到了隊伍裏。

    歲月湮不滅歷史的真跡,煙塵遮不住人間最美好的情感。蔣紅英和趙基生的傳奇人生,正是那些飽經滄桑的紅軍戰士的一個縮影。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她)們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爲了國家和民族存亡,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在新中國成立後,有幸活下來的戰士們也和億萬中國人民一起,迎來了新生。

    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人們不會忘記,也不應忘記,那些早期爲中國革命作出貢獻的先輩們!

    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鑑古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