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認爲在太陽系早期,木星位於太陽系的中心區域,也就是星體密集的區域,一開始它就是一顆比較大的行星,而後來隨着不斷兼併其它的太陽系天體,它變得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它又在與其它的天體碰撞過程中開始遠離太陽,慢慢的,在其它天體的引力影響之下,才最終來到了現在的位置,而且不僅是木星,像土星、天王星以及海王星,這些質量較大的氣態行星的成長和遷徙過程都是如此。這是因爲擁有橢圓形軌道的行星必然會與其它行星的軌道發生重疊,而且重疊之處還不止一個,在相互引力的作用下,它們相互影響,而碰撞的發生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碰撞會使小型天體與大型天體實現相互融合,於是太陽系開始由無序向有序轉變,行星的數量也隨之減少。

在半徑爲460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空間之中,太陽系不過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區域,但以人類的視角來看,它很大很大。

一般認爲,太陽系的直徑約爲20萬個天文單位,而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爲1個天文單位,也就是1AU。在直徑爲20AU的太陽系空間中,卻只有一顆恆星以及八顆行星,當然,太陽系中還有大量其它形式的宇宙天體,比如矮行星、小行星、行星的衛星以及彗星等等,即便如此,仍然難掩太陽系異常空曠的事實。

我們通常所見的太陽系圖片不過是一個將太陽系天體之間距離大幅度拉近的理想化圖片,如果我們能夠身處其中就會發現,太陽系大部分區域都是漆黑一片且空無一物的,不過太陽系也不是從一開始就如此冷清的,在太陽系誕生之初,這裏是非常熱鬧的。

在太陽系誕生之初,太陽系中的行星數量不是8顆、不是9顆,也不是18顆,保守估計,那個時期的太陽系之中至少應該有上百顆行星。

太陽系本身也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於宇宙之中的,太陽系的前身是一片原始的宇宙星雲物質,在這片原始星雲之中,物質逐漸凝聚,大多數的物質在相互的引力作用之下聚合成爲一個星體,隨着物質的不斷凝聚,星體質量不斷增加,終於質量突破了臨界值,星體內部的氫核聚變被點燃了,於是一顆恆星應運而生,它就是太陽。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物質都成爲了太陽的一部分,還有一些物質,它們凝聚成爲了大大小小的天體,也就是太陽系早期的行星,而保守估計,這些行星的數量可以達到上百個,也就是說早期的太陽系是一場熱鬧非凡的舞會。

再熱鬧的舞會,也有曲終人散的時候,那麼太陽系這場盛大的舞會,是如何散場的呢?

太陽系早期的百餘顆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行,但它們的軌道卻不像現在的八大行星這樣井然有序,在它們之中,很多行星的軌道呈現明顯的橢圓形特徵,而一顆擁有明顯橢圓形軌道的行星,消失是其必然的宿命。這是因爲擁有橢圓形軌道的行星必然會與其它行星的軌道發生重疊,而且重疊之處還不止一個,在相互引力的作用下,它們相互影響,而碰撞的發生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碰撞會使小型天體與大型天體實現相互融合,於是太陽系開始由無序向有序轉變,行星的數量也隨之減少。

當然,並不是只有那些擁有橢圓形軌道的行星會碰撞消失,那些軌道中規中矩的行星也在逐步消失之中。

在擁有上百顆行星的太陽系之中,行星軌道的排列是相對密集的,所以天體之間的引力影響是不可避免的,而這種相互之間錯綜複雜的引力作用最終會導致行星的軌道發生錯亂,錯亂之後就是碰撞,而碰撞之後就是融合。

在太陽系的碰撞融合過程中,太陽系中的行星數量越來越少,而一些行星卻變得越來越大,比如木星。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其質量比其餘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倍還要大,但它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如此巨大,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也不是從一開始就如此遙遠。理論上來講,木星不可能誕生於現在的位置,因爲現在的木星距離太陽系中心過於遙遠了,而木星要想變得如此巨大就要不斷兼併其它宇宙天體,而如此遙遠的位置是沒有足夠的物質讓木星變大的。

一般認爲在太陽系早期,木星位於太陽系的中心區域,也就是星體密集的區域,一開始它就是一顆比較大的行星,而後來隨着不斷兼併其它的太陽系天體,它變得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它又在與其它的天體碰撞過程中開始遠離太陽,慢慢的,在其它天體的引力影響之下,才最終來到了現在的位置,而且不僅是木星,像土星、天王星以及海王星,這些質量較大的氣態行星的成長和遷徙過程都是如此。

而正是因爲這些質量巨大的氣態行星離開了原本的位置,才爲後來一些巖質行星的形成騰出了空間,而在這些後形成的巖質行星之中,有一顆就是我們的地球。與木星相反的是,地球最早形成的位置可能距離太陽較遠,是後來在其它大型天體的引力影響之下才被逐漸推向了太陽系的內側,而地球進入了宜居帶之後,也就具備了孕育生命的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