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片的展开方向不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相应的一些办法,这样习惯的养成会更有计划,家长也不会觉得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每一片都蕴含着不同的教育智慧,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强制和对抗往往会起到反效果,对此,家长应当采取相对温和的手段,这样孩子才愿意接受,并主动地去进行改变,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

本文为

孩子在小时候生活能力差,这时候父母会在孩子生活中扮演更多照顾的角色,对他们悉心照料,生怕他们遇到自己无法处理的难题。

但很多家长也会担心长大以后孩子依旧无法独立,一边撒不开手,一边又患得患失,自理能力同样需要发展的空间,对此家长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催孩子上学是家长最痛苦的事之一,对于有不好习的孩子更是如此,对此小闵妈妈就深有感触。明天早早起床给孩子准备早餐,但孩子就是赖床不起,每天“兵荒马乱”的日子可不好过。

现在的孩子睡觉越来越迟,睡得晚起的也晚,闹钟成摆设,非要父母大吼大叫才肯拖拖拉拉起床。另外吃饭问题也让家长看着心烦,一碗饭就着手机才肯吃,不仅如此桌面、地面上还弄得满地都是,每一次吃完饭都要把餐厅的卫生大搞一遍,这样的生活对家长来说可真太累了。

不良习惯是自控力差的表现

面对孩子不好的行为不能只批评孩子“不乖”、“不懂事”,因为这样的批评对孩子来说并不能产生使之向好的驱动力,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习惯的养成。

比如吃饭看手机的问题,一开始就杜绝,或和孩子做好约定,看手机可以,但是要在合适的时候,控制时间,很显然吃饭的时候看手机并不是好选择。

思想上家长要给孩子更多自由畅想的空间,但行为上进行一定的约束是很有必要的。不好习惯的形成远比好习惯养成来的简单,拖拉、懒散,不好行为不需要用自控力和他控来约束,一旦放任不管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每一位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都会有数不尽的“心酸”。那么当孩子出现不好习惯苗头的时候,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引导行为,培养好习惯是关键。具体方法,家长们不妨参考接下来介绍的“四叶草法则”,从四个角度入手,问题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四叶草法则”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每一片都蕴含着不同的教育智慧,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强制和对抗往往会起到反效果,对此,家长应当采取相对温和的手段,这样孩子才愿意接受,并主动地去进行改变,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

第一片代表提前的约定,让孩子心理提前有数;

第二片代表目标制定,有目标才有方向,否则会缺乏持之以恒的动力;

第三片是有限的选择,过分强调掌控感会让孩子心生叛逆,因此有限的选择是弱化矛盾的不错方式;

第四片,认可和鼓励,让孩子获得价值感。

一、规矩的意义,提前约定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四片的展开方向不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相应的一些办法,这样习惯的养成会更有计划,家长也不会觉得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

合理和睦的家庭规则可以为培养好习惯创造环境,维系家庭成员行为规范,也印证了我们的老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家教一定需要规则作为约束

当然家长在其中需要以身作则,否则孩子也会心生想法,在守规矩问题上,家庭成员是处于平等位置的。具体实施,家长可以制定一个简单的打卡表,对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进行时间规范,并记录在表格中。

比如今天是否有在闹铃响起后起床,没有赖床的情况,晚上是否有按时上床睡觉,没有熬夜不睡,再比如吃饭没有看手机等等。让孩子每天回顾自己做的一些事,完成的就在表格中打钩。

这样一周、两周下来,行为习惯就养成了。作为适当的激励,家长也可以设置“打卡”奖励,打钩超过及格、优秀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孩子就不会应付了事,更积极地去做这些事。

游戏规则的制定家长们也可以开动自己的脑筋,针对孩子的一些喜好或性格来实施。有必要的话,强化家长在这些活动中的参与度,如此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成就感。

此外,当规则制定后不出意外家长会遇到实施难题,比如规则存在不合理,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抗,孩子不配合的情况下后续的工作就很难展开了,对此规则制定的时候要注意,不违背原则性,约定内容不宜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适当地和孩子协商其中的细节,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二、制定目标才有方向

目标设置可以参考SMART原则,这一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管理和教育中。具体的:

S意味着明确的制定目标,比如起床的时间,在闹钟响起后,允许稍稍“磨蹭”1-2分钟,但超过就算没有完成“打卡”。

M意味着量化目标,最直接的就是考试成绩分数的提高,这类量化标准还可以放在家庭教育中,比如说孩子一周内帮忙做家务的次数增加等等。

A是制定计划要能够达成,提供努力可以触摸,而不是让孩子产生遥不可及,无法达成的沮丧。比如一天背诵一首古诗,一周下来再进行回顾。

R是计划的可行性,这一内容和以上的可达成性相似,但区别在于可行性是方便执行的基础,家长在制定计划问题上不宜把门槛设置地过高。

T时间限制,短期时间限制包括具体行为的约束时间,以及周期性阶段的目标等等,比如一件事的完成进度,一周或半个月看孩子的完成程度,这样才不会因为漫长的时间而导致孩子松懈。

三、让孩子进行自我选择,激发能动性

给孩子提供可选项,让孩子在限制条件下做出选择会让孩子更有“主人翁”意识,因为是自己做的选择,即便遇到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

而相反的,如果一切由家长代为选择,当孩子遇到困难就会心生退却,并且对父母埋怨,让孩子进行自我选择是健康教育,独立教育的践行。

当孩子拥有选择的空间和自由,未来才能一步步适应自己做决定的人生路,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因此在习惯养成问题上,不要忘了初心。

其实说到底还是为了让孩子之后更好地独立,在思想和行为上皆是如此。制定计划中孩子在决策、选择中的参与程度决定了潜能被激发的程度。

四、鼓励和认同,让孩子收获价值感

打卡其实客观来说可能会出现倦怠,对此有必要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而鼓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当然夸奖还是讲究技巧的。

比如一周总结计划表中的完成内容,对做的好的地方进行表扬,有缺憾的也要明确指出,询问孩子在执行中遇到的困难或无法完成的原因。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孩子向好的动力。

每个孩子都希望获得家长的认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层面联系,这样沟通才更有效,父母通过自己的积极情绪来持续强化孩子的行动力,好的习惯也就顺其自然地养成了。

表扬要恰到好处不宜漫无边际,比如“宝宝真棒”、“宝宝最棒”,但是棒在哪儿呢?自家孩子家长都不会吝惜夸赞,但就事论事,尊重事实。

否则很难保证孩子在过度的夸赞下出现认知偏差,盲目自信。成长的烦恼每个人都经历过,因此作为过来人,应该要更清楚孩子需要什么,什么样的鼓励才最具有“力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