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是指古代在竹簡上書寫,先以火烤竹去溼,再颳去竹青部分,以便於書寫和防蛀,稱爲汗青。後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同時也借指史書。


史書爲何稱爲“汗青”,其實這個應該是從文字文明史講起。

我國古人最先是在龜殼上寫字,龜殼能把文字保存很久,但是龜殼畢竟也有限。聰明的古人便從豐富的竹子上想到了方法。先是選取上等的青竹,然後按照一定的尺寸削成竹片,再用火把青竹一片片的烘烤,主要是爲了能書寫方便和便於保存。在竹子烘烤的時候,水分會被逼出來,就像是出汗一樣。這道烘烤工序就做“汗青”了。製作完成的竹子我們就叫做“竹簡”,後面隨着時間的發展,“汗青”逐步替代了名稱“竹簡”。


因爲竹簡比較容易保存,主要用於書寫儒家經典和諸子事蹟及史傳,後世出土的文物中,我們也可以在一些保存的比較完好的汗青上見到古人對歷史的書寫。

到了後面,漢代之後,古人發明了造紙術,汗青逐漸沒落,紙張漸漸成爲了日常書寫的主流,寫歷史的書籍我們都可以叫做“史冊”,比如某某人因爲幹了某些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載入了史冊。而“汗青”則通過文人們的不斷宣傳了,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也不斷在人們心中所熟知,“汗青”和“史冊”的意思逐漸成爲了同義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