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临死前,处理了两个儿子争储,李承干与李泰命运很惨,从此也退出了唐朝历史舞台,一向不被看好,但软弱且认为不堪担大任的李治成为不二人选。长孙无忌不能再让这个外甥失去继位的可能,否则长孙家族的命运也会终结。

一、李治的“软”

对于唐高宗的李治评价,都是史书所记载的。其实李治的确是宽厚仁慈之人,而且李治很孝,无论这是否为继位打基础,但李治的确并没有在当太子前刻意表现。要知道一个人性格是习惯,不会掩盖的。

李世民曾让著作郎萧德言教授李治《孝经》,唐太宗曾问李治,如何看《孝经》这本书,李治认为,孝道最重要,小时要侍奉父母,长大后要侍奉君王,只有这样才能修身养性。

李世民听了很高兴,认为这个儿子不是那凶狠之人,将来当皇帝也不是暴君。还有一次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只有9岁,他悲痛之情最重,就连身边人都感动,李世民还加以安慰。

孝道的人,宽容的人,是一种性格,也是后天养成的,但并不代表“软”。

但很多对于李治的“软”,还是他对待爱情上,那就是与武则天的感情。现在历史上倾向于把武则天描述成一个很心机的女人,是武则天迷惑了李治,才是李治奋不顾身的与武则天在一起。其实如果李治不是真心喜欢,又如何得到父亲的女人呢?

但李治与武则天之间,并非因为武则天,而使唐朝衰弱,恰恰李治又再次在李世民的基础上推进了唐朝的辉煌。

李治的“软”还体现在在争储上的淡然与超脱。当时李承干是太子,而且已经离皇位很近了,李治年龄小,即使李承干被废,还有李泰。所以那时李治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能成为太子。

李承干、李泰、李治三人都是一母所生,最初长孙无忌扶持的李承干,但是李承干太着急了。而李泰又过早了露出本性,让李世民很反感。在选李治前,李世民还有选其他儿子的打算,李治也没想到能成功,李治还贪上了一个好舅舅,如果长孙无忌不极力推荐,恐怕李治真与皇位无缘。因此这种不争被当作“软”,而恰恰不争也是一种性格。

二、李治的“硬”

在盘点李治时,我们会发现,李治在位34年,虽然晚年有病,但并非病入膏肓。而从李治在任时的功绩看,不得不说,李治很“硬”。

开疆拓土上,李治做出巨大贡献。他下令征高句丽和百济,彻底平定了朝鲜半岛,甚至纳入唐朝版图。

而且李治多年向西域用兵,牢牢把西域抓在手上。派苏定方大破西突厥,唐朝势力延伸到中亚,并越过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以西。

唐朝的疆域在李治时达到鼎盛,东起朝鲜半岛,西抵咸海,北至贝加尔湖,南至越南的横山。而且收留波斯人流亡政府,支持他们复国行动。这都是一个大国风范。

在对内权力掌握上,有一个强势人物就是其舅舅,虽然李治当皇帝初期在李世民留下的老臣辅佐上,实现了对唐朝的治理。但李治并不局限于对老臣的惟命是从,而是有自己的思路和打法。

长孙无忌对李治不满主要在于封武则天为皇后之事,长孙无忌也是老了糊涂了,精明一辈子,却最后栽到自己辅佐的外甥手中。李治本想在立武则天为后之事上,希望长孙无忌能够理解支持,但长孙无忌却始终没转过弯来。

有人说长孙无忌是被武则天最后害死的,其实没有李治的同意,武则天还不敢如此大胆。长孙无忌死后,其他制约李治的老臣并不足以阻挡李治。

因此,在内政上,李治的“硬”,从来不被后世所记载。总认为李治如此执迷不悟,要一个武则天呢。而恰恰武则天当皇帝,确保了唐朝能往后延续,关于武则天心理,咱们另文再说。

在对待皇室成员上,李治也不手软,包括杀死高阳公主,以及其他有不轨的皇子及公主的不轨。比如房遗爱、李恪的叛乱,名义是长孙无忌所办理,历史上也被认为是长孙无忌所害。但唐朝是有前车之鉴的,“玄武门之变”,李承干谋乱等乱象,哪一件如果处理不好,都将乱了朝政,皇帝江山也不稳,因此李治对此事不会姑息的。

三、李治的“功”

李渊建立的唐朝,李世民创造了盛世,而李治继续往前推进。在历史上,无论李世民本人,还是唐朝资料,都认为李治的软弱,能否把唐朝治理好。其实李治无论治国能力,还是其内政上,都是值得称赞的一位皇帝。

由于李治老子李世民太有名了,而李治的老婆也太有名了,至此后人忽略了李治的“功”,李治“功”不能埋没。李治能让唐朝版图进一步伸向中亚,伸向朝鲜半岛,应该说实现了两代王朝的夙愿。

隋朝一直想实现,但却在杨广手中葬送了。李世民想实现,也未能达到。而李治却实现了,史料对李治征朝鲜半岛,征西突厥等史料,解读太少。但史料摆在那里,没人可以推翻。

不得不说李世民选了一个好的继承人。一个王朝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开朝期的稳定,需要不断征伐,劳民伤财。而到了巩固期,就需要武力与和平治理同步发展了,这一阶段很重要,如果巩固不好,王朝长不了,如果武力用多了,王朝也长不了。做到恰到好处,展现的是一个皇帝功力。这一点李治做到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