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臨死前,處理了兩個兒子爭儲,李承乾與李泰命運很慘,從此也退出了唐朝歷史舞臺,一向不被看好,但軟弱且認爲不堪擔大任的李治成爲不二人選。長孫無忌不能再讓這個外甥失去繼位的可能,否則長孫家族的命運也會終結。

一、李治的“軟”

對於唐高宗的李治評價,都是史書所記載的。其實李治的確是寬厚仁慈之人,而且李治很孝,無論這是否爲繼位打基礎,但李治的確並沒有在當太子前刻意表現。要知道一個人性格是習慣,不會掩蓋的。

李世民曾讓著作郎蕭德言教授李治《孝經》,唐太宗曾問李治,如何看《孝經》這本書,李治認爲,孝道最重要,小時要侍奉父母,長大後要侍奉君王,只有這樣才能修身養性。

李世民聽了很高興,認爲這個兒子不是那兇狠之人,將來當皇帝也不是暴君。還有一次長孫皇后去世時,李治只有9歲,他悲痛之情最重,就連身邊人都感動,李世民還加以安慰。

孝道的人,寬容的人,是一種性格,也是後天養成的,但並不代表“軟”。

但很多對於李治的“軟”,還是他對待愛情上,那就是與武則天的感情。現在歷史上傾向於把武則天描述成一個很心機的女人,是武則天迷惑了李治,纔是李治奮不顧身的與武則天在一起。其實如果李治不是真心喜歡,又如何得到父親的女人呢?

但李治與武則天之間,並非因爲武則天,而使唐朝衰弱,恰恰李治又再次在李世民的基礎上推進了唐朝的輝煌。

李治的“軟”還體現在在爭儲上的淡然與超脫。當時李承乾是太子,而且已經離皇位很近了,李治年齡小,即使李承乾被廢,還有李泰。所以那時李治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能成爲太子。

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都是一母所生,最初長孫無忌扶持的李承乾,但是李承乾太着急了。而李泰又過早了露出本性,讓李世民很反感。在選李治前,李世民還有選其他兒子的打算,李治也沒想到能成功,李治還貪上了一個好舅舅,如果長孫無忌不極力推薦,恐怕李治真與皇位無緣。因此這種不爭被當作“軟”,而恰恰不爭也是一種性格。

二、李治的“硬”

在盤點李治時,我們會發現,李治在位34年,雖然晚年有病,但並非病入膏肓。而從李治在任時的功績看,不得不說,李治很“硬”。

開疆拓土上,李治做出巨大貢獻。他下令徵高句麗和百濟,徹底平定了朝鮮半島,甚至納入唐朝版圖。

而且李治多年向西域用兵,牢牢把西域抓在手上。派蘇定方大破西突厥,唐朝勢力延伸到中亞,並越過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以西。

唐朝的疆域在李治時達到鼎盛,東起朝鮮半島,西抵鹹海,北至貝加爾湖,南至越南的橫山。而且收留波斯人流亡政府,支持他們復國行動。這都是一個大國風範。

在對內權力掌握上,有一個強勢人物就是其舅舅,雖然李治當皇帝初期在李世民留下的老臣輔佐上,實現了對唐朝的治理。但李治並不侷限於對老臣的惟命是從,而是有自己的思路和打法。

長孫無忌對李治不滿主要在於封武則天爲皇后之事,長孫無忌也是老了糊塗了,精明一輩子,卻最後栽到自己輔佐的外甥手中。李治本想在立武則天爲後之事上,希望長孫無忌能夠理解支持,但長孫無忌卻始終沒轉過彎來。

有人說長孫無忌是被武則天最後害死的,其實沒有李治的同意,武則天還不敢如此大膽。長孫無忌死後,其他制約李治的老臣並不足以阻擋李治。

因此,在內政上,李治的“硬”,從來不被後世所記載。總認爲李治如此執迷不悟,要一個武則天呢。而恰恰武則天當皇帝,確保了唐朝能往後延續,關於武則天心理,咱們另文再說。

在對待皇室成員上,李治也不手軟,包括殺死高陽公主,以及其他有不軌的皇子及公主的不軌。比如房遺愛、李恪的叛亂,名義是長孫無忌所辦理,歷史上也被認爲是長孫無忌所害。但唐朝是有前車之鑑的,“玄武門之變”,李承乾謀亂等亂象,哪一件如果處理不好,都將亂了朝政,皇帝江山也不穩,因此李治對此事不會姑息的。

三、李治的“功”

李淵建立的唐朝,李世民創造了盛世,而李治繼續往前推進。在歷史上,無論李世民本人,還是唐朝資料,都認爲李治的軟弱,能否把唐朝治理好。其實李治無論治國能力,還是其內政上,都是值得稱讚的一位皇帝。

由於李治老子李世民太有名了,而李治的老婆也太有名了,至此後人忽略了李治的“功”,李治“功”不能埋沒。李治能讓唐朝版圖進一步伸向中亞,伸向朝鮮半島,應該說實現了兩代王朝的夙願。

隋朝一直想實現,但卻在楊廣手中葬送了。李世民想實現,也未能達到。而李治卻實現了,史料對李治徵朝鮮半島,徵西突厥等史料,解讀太少。但史料擺在那裏,沒人可以推翻。

不得不說李世民選了一個好的繼承人。一個王朝發展,主要分爲三個階段,開朝期的穩定,需要不斷征伐,勞民傷財。而到了鞏固期,就需要武力與和平治理同步發展了,這一階段很重要,如果鞏固不好,王朝長不了,如果武力用多了,王朝也長不了。做到恰到好處,展現的是一個皇帝功力。這一點李治做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