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北京廣播學院辦手續時,老師主動中止了原來簽好的留校協議,我記得當時給我辦手續的播音系黨總支書記還高興地說——“好事啊,分到央視好啊,放行。”

伊拉克戰爭的直播報道,央視國際頻道把其它欄目砍掉,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裏每天用十幾個小時連續不斷對伊拉克戰爭進行直播報道。這次直播給觀衆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人們也記住了那位真實帥氣的主持人魯健。

永不言敗

我們在電視上所看到的魯健,是中央電視臺的著名節目主持人,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然而,能穩坐中央電視臺的主播臺上也並非易事,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成功背後的艱辛和困難是被我們常常所忽視的。

1993年包頭師專剛剛畢業的魯健,原本打算去當老師,可正巧趕上阿盟文廣局舉辦的朗誦比賽,從小喜歡朗誦的他就報名去試一試,沒想到卻在這次比賽中得了第一名,並被推薦到阿拉善電視臺當了一名男播音員,從此踏上了播音主持的道路。

在阿拉善電視臺工作了半年後,魯健的姐姐告訴他,銀川電視臺要招聘節目主持人,勸他去試一試,因

爲這畢竟是一個更大的平臺。當時的銀川電視臺只招收3 個人,而報名的卻有 400 多。頂着巨大的壓力,在經過幾番筆試、面試後,魯健脫穎而出,成爲了銀川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

然而,對更高人生目標的追求使他並不僅僅滿足於此。在銀川電視臺工作期間魯健獲得了一次去北京廣播學院學習的機會,到北京後,已經在北京工作的姐姐常常帶着他去北京的各大高校,接觸當時在校的師生們。和這些人聊天,魯健突然發現自己就像一隻井底之蛙,只熟悉自己頭上的那片天空,卻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美好,而自己的所思所想在那些人面前顯得是那麼的落後,貧乏。他覺得自己應該改變自己的生活,自己還年輕,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更高的目標。

爲此,他一邊工作一邊複習考研,但是連續考了兩年都未能考上。爲了能更好的複習,魯健毅然辭去了工作,到北京廣播學院上研究生進修班,繼續考研。雖然,這在旁人看來很難理解,但他的家人對他表示理解和支持。第三次,他如願以償的考進了北廣。他曾經這樣形容他考上北廣的感受,“我永遠忘不了得知自己考上的那個晚上,那種悲喜交加的感覺,和范進不同的是——我沒瘋”。

三年的研究生結束後,剛剛畢業的魯健又趕上了一個好機會: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要招聘一批節目主持

人。“到中央電視臺是我最大的理想目標,但不敢想象成功,因爲競爭太激烈了,應聘的既有各省市電視臺的主持人,又有從廣院和其它院校畢業的學生,許多人都非常優秀。但我是一個喜歡挑戰的人,往往是越有壓力、越刺激,越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和特長。”經過層層篩選,他又一次脫穎而出成功進入中央電視臺。魯健稱,從大學畢業到現在,他經歷了很多次被別人挑選的過程,就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得到了鍛鍊。

功夫都沒有白費

魯健曾說,自己接受不了一成不變的生活,生活就是需要有要變化。人怎麼活都是一輩子,時間的長度你沒有辦法改變,但寬度可以拓展。八年前,如果不是魯健爲了改變自己一成不變的生活,把自己置於死地而後生,人們可能永遠看不到央視屏幕上這個充滿朝氣的嶄新面孔。

當年爲了尋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開闊空間,血氣方剛的魯健辭去工作,潛心複習,才終於考上自己嚮往的播音主持專業,成爲北京廣播學院的一名研究生。畢業之後,他順利進入中央電視臺海外部。在海外中心播了一段時間的新聞後,他開始尋求變化,想看看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樣類型的節目。

這期間,魯健嘗試着做了很多節目,做過與科學家面對面訪談類的節目《科學歷程》,也做過《科學探索》節目,還做過記錄片性質的《海外真實記錄》節目,甚至還做過一擋娛樂節目《星期二唱片街》。“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到最後我發現自己的興趣還是在新聞主持方面,自己還是適合做新聞節目主持人。”

來到人才濟濟的中央電視臺,魯健深知,機會對每個人都均等的,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如果你自己不表現出來你的能力,沒有一個人會放心把這樣一件重大的事交給你。而他本身並不是一個被動的人,一直在很主動地對現狀提出來很多自己的看法。曾經寫過兩份節目改版的策劃書給領導,“我是一個不滿足於現狀的人,尤其我學過一年多電視,我知道什麼是好的,如果不提出來,我忍受不了。”應該說,

他在海外新聞部默默地幹多年,功夫都沒有白費。

2003 年伊拉克戰爭爆發,CCTV-4 以前所未有的直播方式對戰事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速度之快,信息之全面,加上《中國新聞》所有主持人輪番上陣,一時成爲大家關注的焦點,而魯健在直播中表現出的冷靜、客觀、謙虛,使之成爲焦點之中的一個亮點。

在 CCTV 網站的主持人論壇裏,對魯健的關注和評論超過了往日的王小丫。而在任何場合,魯健都不願再多提讓自己嶄露頭角的伊拉克戰爭報道,因爲這意味着過去,未來還是要不斷的提高自己,超越自我,尋求新的變化。

攬獲金話筒

一個人只要強烈地堅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達到目的。2003 年的伊拉克戰爭曾經將魯健推上了當年的金話筒的角逐名單,最後獲得提名獎,之後在 2008 年和2009 年又有兩次獲得金話筒的機會,但都失之交臂。

即便這樣,也從來沒有影響到他工作的熱情。

當 2010 年終於抱得“金話筒”時,魯健沒有想象中的大喜過望,他非常幽默地這樣說道,“這事兒擱在十

年前,我一定激動到不行,現在反而不會想那麼多,成長本身對我就是最大的震撼。而且我覺得獲獎就跟暗戀一個道理,一是你老想老想也不一定得到,二是過程比結果更幸福。”魯健用“沉甸甸”這三個字來形容自己心中的“金話筒”。

在他看來,金話筒是一種象徵,更是一種力量。得獎是激勵,更是壓力和動力,得了獎之後,主持人更應該謹慎自己的言行。

回首十七年來的主持生涯,魯健說:“我是新聞主持人,工作決定了我必須不斷學習、更新自己,不僅要保持自己對新聞的敏感,還不能放棄對新聞探究的興趣。當初做節目,更多憑藉一股銳氣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熱情;現在我有了更多的人生積澱,能夠學會享受節目中分享智慧和思想的快樂。”他認爲人不但要努力工作,還要懂得生活,應將工作和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

“我覺得這特別重要,就像許多細節和情感體現的新聞價值有時會比事情本身更大一樣,在工作中享受生活的情懷,你會發現每一天都最精彩。”

對於未來的道路,魯健表示,“每個主持人都渴望有更多的話語權,更大的影響力,我也不例外。”“但更

多的話語權也意味着更大的媒體責任,這種責任投射到主持人的工作裏,就體現在我們的大局意識和人文視野上。”他用了“社會安全閥”來形容自己的職業,“羣情激動時你要理智,都沮喪時你又要能夠鼓舞人心。總之是個安全閥,社會太緊張了,你就給鬆一鬆;太鬆了,你又得緊一點。”他笑着說,“希望我能做個更好的閥門。”

娶小5歲女主播

魯健和妻子鄭天亮結緣也是因爲央視。在央視人事辦公室舉辦的進臺培訓時,她坐在魯健後面,穿的很樸素,藍色牛仔褲,灰色全棉圓領衫,運動鞋,很恬淡的樣子。魯健喜歡上了她。入臺培訓之後,新分配進臺的研究生和大學生一起奔赴內蒙古赤峯鍛鍊半年。內蒙古是魯健的家鄉。魯健又比其他人大,於是領導讓魯健帶隊。魯健有意無意向鄭天亮暗示過幾次。直到2002年初回到北京,魯健經常約鄭天亮一起看電影,她才隱約感覺到什麼,但是她對魯健不感冒,沒等魯健表白什麼,她就明確說,自己是不會找一個同行的,沒有神祕感。當時魯健黯然神傷地回了家。痛定思痛,魯健又拿起話筒給鄭天亮打了個電話,舉了很多現代著名夫婦的例子,比如錢鍾書和楊絳,蕭乾和文潔若等,都是同行,但是相濡以沫,相伴終身,魯健先從思想和理論上糾正對手,再從感情上迂迴出擊,終於有一天,他們在老北京炸醬麪喫完飯,魯健端給鄭天亮一碗熱湯麪的時候,她想通了,他們的感情相通了。

“其實,婚姻和榮譽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一種成熟的積累。大喜之後,人生畢竟要慢慢沉澱,就像火山噴發之後,火山灰要慢慢堆積。這樣的經歷,正是提醒你興奮感是暫時的,而幸福感則是要在過程中慢慢體會和釋放的。這些經歷,是我作爲主持人的人生積澱,”魯健說。

如今,鄭天亮和魯健依舊在央視工作,他倆的孩子也長大了,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相信這對央視夫妻檔未來的日子會越過越甜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