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於朱文瑞喜愛編織元寶籃、針線匾這些農耕時代時常用到的生活用品,細膩、時尚的顧月芳將竹編融入現代生活,創作了不少的符合年輕人審美的竹編首飾、吊墜等文創產品。”回憶起年輕時代編織竹器的經歷,月浦竹編第四代傳承人朱文瑞說道,“雖然竹器很普及,家家戶戶日常生活都離不開,但會這個技藝的師傅並不多。

精挑細選合適的竹子,鋸開,破竹,片篾,經過反覆抽刮打磨後,可用於編織的竹篾才初見雛形……竹編是我國的傳統工藝,竹料加工成竹篾而後經過匠人之手編織成爲竹籃、簸箕、針線匾、竹蓆等日常用品,成爲了農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過去,寶山月浦地處農耕地區,竹器是當地民衆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爲竹編制作技藝提供了深厚的生存土壤。竹編技藝在當地已流傳百年,從第一代申家兄弟傳承至今已有五代。舊時,人們將擅長竹編的手工藝人稱爲篾匠師傅。月浦更是在各個生產大隊組建了專門的竹匠組,以便及時爲村民提供竹器製造、加工、維修服務。

竹器常見,擅作竹器的篾匠卻不易尋

“竹編技藝好的師傅在那個年代是很喫香的。”回憶起年輕時代編織竹器的經歷,月浦竹編第四代傳承人朱文瑞說道,“雖然竹器很普及,家家戶戶日常生活都離不開,但會這個技藝的師傅並不多。”朱文瑞所在的村,總共有十個生產隊,能做竹編活的總共就5、6人,技藝精湛的就更少了。

雖然出生在教師家庭,朱文瑞卻從小偏愛手工藝活。喜靜,愛鑽研,讓他對竹編手藝格外用心。14歲初中未畢業,他便選擇跟隨月浦竹編第三代傳人張思林學藝,和村裏的老竹匠唐懷寶組建了竹器維修組,爲村民提供竹器定製、維護之類的服務。

剛開始學藝,師傅並沒有教授他制篾的手藝,而是先從修補開始練習編織技藝。大概學了一年半的樣子,編得有模有樣了,師傅這纔開始從挑選竹子教起,手把手傳授竹編的重要步驟:制篾。

“冬天採的竹子最爲上乘。根據所編的物件不同,要選用不同品種的竹子。”在朱文瑞看來,一雙編織熟練的手是能夠在接觸到竹材的瞬間便判斷出合適與否,這也是篾匠先練編織再學制材的原因。“不同竹材、不同顏色,呈現的效果不同。太硬的竹材編不成形,太軟的竹材則缺乏張力。

編籃子的話最好用性子硬一點,表皮全青的毛竹;編字、畫像之類的藝術品則用四川二年生長期內的慈竹更爲合適,選用其中顏色淡的更易染色。”挑選到合適的竹材,將竹子鋸成合適的長短,從中間對等破開,切分、剖成細長的竹段,然後颳去中間的竹節,用專門的工具將這些竹段片成柔韌的薄片,撕、刮、打磨成爲用以編織的篾條。老師傅一氣呵成的熟練手法會讓人感覺抽篾是極其快速、容易的,其實功夫全在握工具的手對力道的把握,抽的篾太粗柔韌度不夠,編起來費力甚至無法編織,抽的篾太細則容易斷裂……只有能夠熟練制篾了,纔算出師,稱得上篾匠。

學成竹編手藝,成爲一名合格的篾匠不容易。而擁有這門喫香的手藝曾經可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朱文瑞記得,在他學成竹編手藝後,時常有相熟的村民上門向他定製元寶籃。當時還是普通篾匠的他編籃按個收工錢,一晚上不休息即可完成一個竹籃的編織,兩隻竹籃的工錢夠一人一個月的生活費。“我爸爸當老師一個月工錢是30元左右,不算少,但家裏人多,生活還是緊張。而普通農民當月工錢很少,很多都要留到年底才能結清。但竹編不同,工錢現結。家裏有個人會做竹編,一家人的生活都會寬裕很多。”朱文瑞在日常工作之餘,會替同村人做些竹器貼補家用。

竹器是舊時喜慶日子的見證

不同於其他地區編織的竹籃大多爲直身圓筒型,月浦的竹籃是兩頭翹起的半月型,很有地域特色。因形似元寶,取名元寶籃。“元寶籃諧音元寶來,當地人結婚生子都會用元寶籃裝上紅豆、糕點等,寓意吉祥。”此外,當地百姓家常用的竹器還有針線匾,匾面通常會用染色的竹篾編制出吉祥的圖案或文字。針線匾並不止是放針線,在一些重要節慶、婚嫁時,當地百姓還會用這樣的器具裝上寓意吉祥的食物。針線匾還是姑娘出嫁時必要的陪嫁品,考究的人家會早早找好師傅定製。

曾經,婦人手中提的竹籃還是彰顯身份的物件。“有錢人家會找老師傅用最好的竹材定製元寶籃。那樣的籃子只選用青竹的第一層竹料,光澤度好,像刷了一層漆一樣油光閃亮。老師傅編工好,籃子緊實精緻,拿在手裏很有面子。普通籃子1.2元一隻,那樣的一個籃子最高可以賣到10元。”而在那個貧富差距並不大的年代,即使提着普通籃子,只要時常能裝上家人喜愛的食物,日子也能過得踏實愉快。元寶籃因其特殊的結構,還十分堅固,能提重物,每天使用,用上兩三年也不會壞。有些月浦地區的百姓,至今家裏還存有過去留下的元寶籃。此外,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涼蓆也是用竹篾編織而成,朱文瑞記得,編織一條竹蓆的工錢通常在十元以上,這在當時是不小的收入,但竹蓆比草蓆耐用也更涼爽,若無外力破壞,是可以長長久久一直用下去的。

隨着時代變遷,材料技術日新月異,竹編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慢慢淡化,使用和製作竹編制品的人越來越少。費人工、造價不低的竹製品漸漸被價格低廉、容易製造的塑料製品替代。朱文瑞等制篾師傅都紛紛轉行。

傳承竹編技藝讓生活變得充實、精彩

竹編技藝不再喫香,竹編的記憶卻始終在朱文瑞的心中,他等着可以重拾工具的那天。2009,朱文瑞從摩托車廠退休。他退休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翻出自己從14歲學藝時打造的制篾刀具,打磨,然後重新開始他的竹編人生。

如今,竹篾已可以通過機器批量加工,直接購買到。但他還是習慣像過去那樣用心尋找合適的竹材,花費大量時間用手中的工具一點點將竹料加工成爲稱心的竹篾。過去爲了生計,他編起竹籃來總求越快越好。如今單純爲了喜好,他將編織的速度放慢,將傳統的元寶籃、針線匾越做越細,精益求精,創作了更便於收藏的迷你元寶籃、祝福匾。花費三天時間,細細編織一個手掌大的迷你元寶籃,於他,已成爲了一種沉靜的享受。每一件作品都是他承載着過去記憶的珍寶,雖時常在展出時被人詢價,但他從未捨得對外出售。“就想在有生之年多留些作品,爲這門從小喜愛的手藝留個紀念,做好傳承。”

除了編織傳統的元寶籃、針線匾,他還將書法、金石、繪畫、人物等元素融入竹編,增添作品藝術感,以符合當代審美。今年年初,新冠病毒疫情嚴重,休息在家的朱文瑞看到醫護人員逆行衝鋒的新聞深受感動,當即徵詢多人意見後,共同創作了以手拉手“衆志成城”爲背景的“抗疫”針線匾圖樣,而後花費了好幾周的時間終於將作品製作完成。

爲了讓這一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被更多年輕人瞭解,近年來,月浦鎮着力打造“月浦竹編”品牌建設,採用生產性保護,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爲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同時在傳承基礎上,引進時尚理念,不斷推出新品,爲非遺帶來可持續並有深厚基礎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憧憬。朱文瑞時常帶着他的作品和技藝深入社區、學校,通過講座、手工體驗、展覽等形式推廣、吸引更多年輕人蔘與其中,從而尋找、培養年輕竹編藝人。2015年,他在寶月尚園居委開辦竹編班,並設立了工作室和展示室,2019年起,又在月浦中學增設編織課。如今,他已有了得意門生顧月芳。不同於朱文瑞喜愛編織元寶籃、針線匾這些農耕時代時常用到的生活用品,細膩、時尚的顧月芳將竹編融入現代生活,創作了不少的符合年輕人審美的竹編首飾、吊墜等文創產品。

在朱文瑞與顧月芳兩代人的努力下,月浦竹編又一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臺,從原先的粗放工具型,逐漸轉變成精美藝術型,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愛,煥發出新的藝術魅力和工藝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