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彼得魯什卡和絃 ”:用兩個主和絃(C大調、升F大調)相互疊置,撞擊所產生非常極爲尖銳的不協和音,通過現代主義音樂,拋去悅耳的旋律及和聲,解放協和音,也告別了功能調性體系,讓觀衆卸下了對無調音樂性音樂的戒心,同時讓古典音樂適當的烘托氣氛,用最真誠不賣弄的方法把現代社會音樂帶給大家,讓大衆人羣接觸到無調性音樂,從而證明了現代主義音樂並非是單純理論家的玩具,也在影視配樂裏給無調性音樂找到了新生,因爲貓和老鼠給了無調性音樂“靈魂”,且還有古典音樂的加成,所以就變得豐富多彩了。原標題:【時代音樂談】《貓和老鼠》——經典的不只有情節。

原標題:【時代音樂談】《貓和老鼠》——經典的不只有情節

我想在大多數人的童年中,一定都看過《貓和老鼠》這一部經典至極的動畫。《貓和老鼠》也是有史以來獲得奧斯卡獎最多的系列影視作品。

衆所周知,《貓和老鼠》是一部默劇。那麼它表達劇情張力、人物情緒等方面,除了依靠視覺上的畫面,必不可少自然還有聽覺上的音樂。毫不誇張地說,音樂就是成就了《貓和老鼠》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膽的嘗試

創意與創新

這就不得不提到《貓和老鼠》中配樂的曲作家——斯科特.布拉德利(Scott Bradley)。

雖然你可能不熟悉曲作家布拉德利的名字,但是他的作品你肯定聽過。他的大膽創新和音樂的寫作技巧,是古往今來學習動畫配樂的學者都-定會研究的。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音樂和音效的課程往往也是分得很開,音樂的定義是有規則的聲音組成的,並且通常有一定篇幅的聲音;而音效可以是無規則的聲音,也可以是很短促的,通常用來輔助視覺效果。

《貓和老鼠》中布拉德利打破傳統音樂思維的一點就在於: 他並沒有把音效和音樂區分成兩種不同的東西。他不但不排斥音效,反而很巧妙地將音效結合在自己的作曲當中,甚至會用音樂去加強音效的效果。

和語言一樣,音樂是有一定的邏輯句法規則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樂理”。其實,就算一個完全不懂樂理知識的人,他也是能“感受到"樂理的。

比如,大調的音樂通常讓人感覺比較明亮開朗;小調通常讓人感覺比較傷感;有些和絃讓人感覺不和諧,需要被解決;交響樂的最終會回到一級和絃讓你感覺到它結束了,等等。

正是因爲音樂存在了一定的邏輯,所以音樂也可以像語言一樣,讓觀衆領悟到主人公的思想和心理。

布拉德利就常用“無調性音階”的十二音體系來演繹人物動作和人物情緒。

和我們熟悉的有調性音階(比如大小調)不同,無調性音階指向性不強烈,換句話說,聽覺上,我們無法預測下一個音/和絃應該是什麼,就像我們無法預測傑瑞要往哪裏跑,下一秒會發生什麼。而傑瑞的心理也正如這無調性音符所暗示的,它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毫無思緒地只知道一陣亂跑。

出彩效果

除了十二音技法,《貓和老鼠》 中還經常出現斯特拉文斯基的多調性手法。

比如“彼得魯什卡和絃 ”:用兩個主和絃(C大調、升F大調)相互疊置,撞擊所產生非常極爲尖銳的不協和音,通過現代主義音樂,拋去悅耳的旋律及和聲,解放協和音,也告別了功能調性體系,讓觀衆卸下了對無調音樂性音樂的戒心,同時讓古典音樂適當的烘托氣氛,用最真誠不賣弄的方法把現代社會音樂帶給大家,讓大衆人羣接觸到無調性音樂,從而證明了現代主義音樂並非是單純理論家的玩具,也在影視配樂裏給無調性音樂找到了新生,因爲貓和老鼠給了無調性音樂“靈魂”,且還有古典音樂的加成,所以就變得豐富多彩了!

布拉德利堅信:“ 動畫音樂的未來,應該是故事和音樂同樣重要,且相互依賴支撐。”

創新中的底蘊

衆多經典

有人說:“《貓和老鼠》纔是我古典音樂的啓蒙師。”

據統計,出現在《貓和老鼠》中的古典音樂有五十餘首,其中包括了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羅西尼、門德爾松、比才、小約翰施特勞斯等衆多音樂家的作品。

這些古典音樂都被很好地運用到了動畫作品中,對觀衆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讓觀衆感受到了古典音樂的魅力。

難以磨滅的回憶

致敬經典

布拉德利的音樂、《貓和老鼠》 的音樂,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有太多了。除了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些點,還有它完美融合了古典音樂、爵土音樂、流行音樂等多種元素等等。

一篇文章只能略點皮毛,但希望至少大家以後去看《貓和老鼠》的時候,可以多留意一下它的音樂,那也足矣。

圖文:二根

編輯:二根

責編:李亞蕊

部分圖文摘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