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起的身世很模糊,他不是秦國人,他的祖先是楚國人,羋姓,白氏。可惜後來魏冉被秦王罷免(長平之戰前),於是白起被打壓。

今天我開始爲大家講述“戰國四大名將”系列。從哪個開始講起走呢?我想了一下,爲了提起大家的興趣,就先從最精彩的一個開始吧!

這個人使兩個諸侯國走向拐點,另兩個諸侯國走向沒落,他指揮的戰鬥殺敵超過百萬,他成爲敵國人心中的夢魘,他就是“戰神”——白起。

白起的身世很模糊,他不是秦國人,他的祖先是楚國人,羋姓,白氏。羋姓是楚國的國姓,秦國的宣太后羋月就是楚國人。

白起爲什麼會出現在秦國呢?因爲秦國的人才政策是論功行賞,不管你的出身,只要你能立功,就能得到相應封賞,於是各國有能耐的人都到秦國淘金。白起的祖輩就是這羣人中的一個。

白起是天生的軍事奇才,他的爵位全部是靠軍功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在這點上,後來的新一代戰神韓信和他非常像。

在白起時代,秦國國力已經領先於其他六國了。但趙、楚還很強大,韓、魏、齊已經經歷拐點、燕一直是個攪屎棒。

而白起幹了什麼事呢?我們來看一看他的履歷,讓我們看清楚他爲什麼被稱爲“戰神”!

一、“伊闕之戰”,白起的成名戰。

以一挑二,全殲韓、魏二十四萬聯軍,俘虜魏軍主將公孫喜。從此韓、魏兩國開始打醬油。

二、“鄢郢之戰”,楚國的末路。

秦軍幾路伐楚,白起出上庸,出其不意,自斷歸路,直搗楚國腹地鄢城。接着稍事休整,攻陷楚國都城郢,楚國宗廟全毀。楚軍傷亡數字不詳(太史公給面子),估計不低於十萬,此戰成爲楚國的拐點。

三、“長平之戰”,白起的巔峯之戰。

秦軍先是戰勝趙軍,趙將廉頗損失慘重,於是收縮防線,與秦軍對峙,秦軍不得前進半步。此時,雙方開始拼糧草、國力,雙方先後投入的軍隊數量將近100萬!在糧草上,趙國撐不住了,他們的國力支撐不了強大的軍隊。於是,趙國改變了策略,把主張進攻的趙括派上了前線,撤換了老成持重的廉頗,以求速勝。當然,這其中也有秦國的反間計在起作用。

趙括其實是一個被大家誤解的人才,他在上場後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獲勝的肯定是趙國!關鍵時刻,秦王祭出了自己的法寶——白起。

白起一上任就運用了自己擅長的運動戰、突襲戰、圍殲戰。將趙軍引入了一個巨大的口袋,然後關門打狗。趙括的四十萬大軍就這樣被“餓”死了,沒餓死的後來都投降了,投降的後來都被坑殺了。趙括在戰死的一剎那不禁感嘆:曾經的勝利離自己是多麼的近!但就差一個白起的距離!

長平之戰成爲趙國的拐點。

長平之戰後,白起提出了進攻趙都邯鄲的計劃,秦軍確實進攻邯鄲了,只不過,主將並不是白起。結果和白起想的一樣,秦軍大敗,戰死十餘萬!唯一慶幸的是:這次戰爭,秦軍帶回了兩個關鍵先生,他們將決定戰國的未來!這兩個人就是:子楚(秦莊襄王)和他的兒子趙政(秦始皇)。

到底白起身上發生了什麼變故呢?

原來白起的恩人叫魏冉,白起就是他一手提拔的。魏冉是羋月的弟弟,也就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很受羋月寵信。在魏冉爲秦相時期,白起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可惜後來魏冉被秦王罷免(長平之戰前),於是白起被打壓。加之白起脾氣又大,多次忤逆秦王,秦王乾脆就讓他下課待崗。

現在大家明白爲什麼長平之戰之初不用白起的原因了吧。後來秦王見戰事不利,被迫啓用白起,完了以後又馬上讓他下課。

你說這讓誰受得了啊?所以後來邯鄲之戰秦軍初敗的時候,秦王讓白起再次奔赴前線,白起就開始消極怠工了。等到白起還沒到戰場,秦軍已經敗退回來了。秦王大怒,於是賜死白起。一代戰神就這樣去見他的前輩孫武和吳起去了。

“人屠”這個稱號怎麼來的呢?據統計,戰國期間總共戰死了約200萬人,其中和白起有關的就佔到了100萬!如此恐怖的數據,筆俠以爲,叫“絞肉機”也不爲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