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孙权似乎也看懂了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成荆州之主是必然的趋势,所以提前选择结成孙刘联盟,对日后抗击曹操会更有力一点。如果让张昭等一些老臣支持抗曹而不是降曹,这是周瑜和孙权都头疼的问题,而刘备出现了,诸葛亮过江了,这个大难题就得以解决了,这才是孙权承认孙刘联盟的初心。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江两岸的实力旗鼓相当,并没有演义版本中的那样悬殊,而我们此篇只说演义,不谈历史,因为以少胜多看着才更过瘾。很显然,曹操集百万之众,就是奔着孙权去的,因为要是想灭刘备的话,还用不着带那么多的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够油钱。战前,演义中率先进入到表演状态的人就是诸葛亮,先独自过江去来了一场舌战群儒,一番口水把东吴的智囊团全部喷倒,之后又智激了周瑜,致使孙刘联盟初成,共同对抗曹操的军队。

影视剧中的孙权人物形象

随后,诸葛亮更是扮演了画龙点睛的角色,就算是周瑜布置得再周密,只要风向不对,依然没有办法获胜,所以在演义的版本中,不得不把一个大大的功劳写在诸葛亮的身上。而其中的草船借箭等故事,都是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的产物,与此篇无关。不过,就算是用演义来说话,也不得不承认,整个赤壁之战都是由东吴扛下来的。或许有人会说刘备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真的吗?那时的刘备满打满算也超不过两万兵马,想牵制曹操?

影视剧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孙权不自己打退曹操,非要玩一个什么孙刘联盟呢?如果分析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孙权想借孙刘联盟,堵住一些人的嘴。堵住谁的嘴?堵住以张昭为首的一群降曹派的嘴。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如果一场战争得不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就没有最终获胜的可能,张昭不仅是东吴老臣的代表人物,有着自己庞大的势力,同时也是东吴内政要务的第一委托官,如果张昭带着头要投降,那么周瑜和孙权怎么着急最终也会事倍功半。

影视剧中的周瑜人物形象

如果让张昭等一些老臣支持抗曹而不是降曹,这是周瑜和孙权都头疼的问题,而刘备出现了,诸葛亮过江了,这个大难题就得以解决了,这才是孙权承认孙刘联盟的初心。凭着诸葛亮的三寸不烂之舌,再加上刘备这样一个缕战缕败的反面例子说教,自然就可以堵住了张昭等人的嘴,这时孙权再一发威,一剑砍掉了桌角,来上一句若再有轻言降曹者,犹如引案。这一下就大功告成了,张昭等人再想反驳也没什么借口了。

影视剧中的张昭人物形象

其二,孙权是想甩锅给刘备。读过原著的朋友都知道,虽然赤壁之战是由孙权一方来完成的,但是曹操在退走的时候,拦截的任务却都是由刘备来完成的。难道周瑜就真的只想到如何进攻,没有想到如果把曹操的后路给堵死吗?当然不是。不管是周瑜还是孙权,都只是想击退曹操,尽可能多的消灭曹操的势力优势,但是却并不想亲手弄死曹操。如果赤壁之战就把曹操杀了,那么极有可能会让北魏的势力和东吴再次玩命,这是孙权不想看到的。

影视剧中的孙权人物形象

不过刘备也没有那么傻,诸葛亮也没有那么愚蠢,最终把一个放走曹操的美名留给了关羽。刘备在追击的过程中只是把抢装备当成第一要务,并没有真的想杀了曹操。而曹操呢?通过赤壁一战元气大伤,就算是明知道让刘备占了点便宜,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就集合大军来报复。孙权和周瑜似乎也明白,刘备不见得就一定会为东吴背上杀曹操的锅,但是自己又不能杀,至于刘备会不会杀,那就看曹操的命了。

影视剧中的刘备人物形象

其三,孙权选择孙刘联盟看的是未来。孙权心里明白,以当时东吴的实力而言,必须全力抗曹才有可能成功。如果曹操败了,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够在刘备之前占了荆州。假如荆州归了刘备,那时的刘备就不是孙刘联盟初期的刘备了,可以说不管是曹操还是孙权自己,再想动刘备都要费点劲了。所以孙权似乎也看懂了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成荆州之主是必然的趋势,所以提前选择结成孙刘联盟,对日后抗击曹操会更有力一点。

赤壁之战是东吴扛下来的,诸葛亮就借了个东风,为啥还叫孙刘联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