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孫權似乎也看懂了赤壁之戰以後劉備成荊州之主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提前選擇結成孫劉聯盟,對日後抗擊曹操會更有力一點。如果讓張昭等一些老臣支持抗曹而不是降曹,這是周瑜和孫權都頭疼的問題,而劉備出現了,諸葛亮過江了,這個大難題就得以解決了,這纔是孫權承認孫劉聯盟的初心。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江兩岸的實力旗鼓相當,並沒有演義版本中的那樣懸殊,而我們此篇只說演義,不談歷史,因爲以少勝多看着才更過癮。很顯然,曹操集百萬之衆,就是奔着孫權去的,因爲要是想滅劉備的話,還用不着帶那麼多的兵,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夠油錢。戰前,演義中率先進入到表演狀態的人就是諸葛亮,先獨自過江去來了一場舌戰羣儒,一番口水把東吳的智囊團全部噴倒,之後又智激了周瑜,致使孫劉聯盟初成,共同對抗曹操的軍隊。

影視劇中的孫權人物形象

隨後,諸葛亮更是扮演了畫龍點睛的角色,就算是周瑜佈置得再周密,只要風向不對,依然沒有辦法獲勝,所以在演義的版本中,不得不把一個大大的功勞寫在諸葛亮的身上。而其中的草船借箭等故事,都是諸葛亮與周瑜鬥智的產物,與此篇無關。不過,就算是用演義來說話,也不得不承認,整個赤壁之戰都是由東吳扛下來的。或許有人會說劉備起到了一定的牽制作用,真的嗎?那時的劉備滿打滿算也超不過兩萬兵馬,想牽制曹操?

影視劇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既然是這樣,那麼爲什麼孫權不自己打退曹操,非要玩一個什麼孫劉聯盟呢?如果分析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其一,孫權想借孫劉聯盟,堵住一些人的嘴。堵住誰的嘴?堵住以張昭爲首的一羣降曹派的嘴。不管是在什麼時候,如果一場戰爭得不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就沒有最終獲勝的可能,張昭不僅是東吳老臣的代表人物,有着自己龐大的勢力,同時也是東吳內政要務的第一委託官,如果張昭帶着頭要投降,那麼周瑜和孫權怎麼着急最終也會事倍功半。

影視劇中的周瑜人物形象

如果讓張昭等一些老臣支持抗曹而不是降曹,這是周瑜和孫權都頭疼的問題,而劉備出現了,諸葛亮過江了,這個大難題就得以解決了,這纔是孫權承認孫劉聯盟的初心。憑着諸葛亮的三寸不爛之舌,再加上劉備這樣一個縷戰縷敗的反面例子說教,自然就可以堵住了張昭等人的嘴,這時孫權再一發威,一劍砍掉了桌角,來上一句若再有輕言降曹者,猶如引案。這一下就大功告成了,張昭等人再想反駁也沒什麼藉口了。

影視劇中的張昭人物形象

其二,孫權是想甩鍋給劉備。讀過原著的朋友都知道,雖然赤壁之戰是由孫權一方來完成的,但是曹操在退走的時候,攔截的任務卻都是由劉備來完成的。難道周瑜就真的只想到如何進攻,沒有想到如果把曹操的後路給堵死嗎?當然不是。不管是周瑜還是孫權,都只是想擊退曹操,儘可能多的消滅曹操的勢力優勢,但是卻並不想親手弄死曹操。如果赤壁之戰就把曹操殺了,那麼極有可能會讓北魏的勢力和東吳再次玩命,這是孫權不想看到的。

影視劇中的孫權人物形象

不過劉備也沒有那麼傻,諸葛亮也沒有那麼愚蠢,最終把一個放走曹操的美名留給了關羽。劉備在追擊的過程中只是把搶裝備當成第一要務,並沒有真的想殺了曹操。而曹操呢?通過赤壁一戰元氣大傷,就算是明知道讓劉備佔了點便宜,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就集合大軍來報復。孫權和周瑜似乎也明白,劉備不見得就一定會爲東吳背上殺曹操的鍋,但是自己又不能殺,至於劉備會不會殺,那就看曹操的命了。

影視劇中的劉備人物形象

其三,孫權選擇孫劉聯盟看的是未來。孫權心裏明白,以當時東吳的實力而言,必須全力抗曹纔有可能成功。如果曹操敗了,自己也沒有把握能夠在劉備之前佔了荊州。假如荊州歸了劉備,那時的劉備就不是孫劉聯盟初期的劉備了,可以說不管是曹操還是孫權自己,再想動劉備都要費點勁了。所以孫權似乎也看懂了赤壁之戰以後劉備成荊州之主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提前選擇結成孫劉聯盟,對日後抗擊曹操會更有力一點。

赤壁之戰是東吳扛下來的,諸葛亮就借了個東風,爲啥還叫孫劉聯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