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10日凌晨,纳粹德国开始向低地国家(法国、荷兰、卢森堡三国的统称,三国有着类似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在历史上曾多次统一于一个国家)发起进攻。由于法国政府的投降主义倾向、民众的普遍反战情绪以及法军较差的组织纪律、落后的战术思想,虽然战前法国人做了相当充足的战略部署,但在德军闪电战的突袭之下仍以惨败告终。在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结束之后,法国人发现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航空工业力量已经毁于一旦,法国空军所装备的战机也是由包括美系、英系在内的“万国牌”飞机组成。
在这样困难的局面下,法国航空领域的设计人员还是在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出路,他们首先推出了VB-10活塞式战斗机,虽然这款飞机正式推出的时候活塞式战斗机已经不得不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了,但好歹为战后法国战机的自主研发开了个好头。然而随着喷气式战斗机的大行其道,法国重建中航空工业的劣势被无限放大,看着美军F-100战机在北约联合军演中的飒爽英姿,法国空军明白自己已经又一次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了,他们只能向美方购买新型战机来维持战斗力,这不是法国航空界想看到的结果,他们这些年来的努力不是为了让军队再一次花费重金向外国购买战机。在巨大的民族自尊心驱使下,设计人员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这也是“幻影Ⅲ”战机诞生的契机。
冷战爆发初期,苏联和美国的多款新型战机横空出世,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波战斗机研发的浪潮。对于法国空军来说,苏联人研发的Mig-15战斗机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款战机在与北约阵营的多次摩擦中成功克制了西方国家的战机,是北约各国空军的心头大患,而这种轻型战机在造价、生产难度等方面也比较符合法国当时的经济能力以及航空工业基础。五十年代初,法国军方正式向国内航空公司发起了新型战斗机的竞标活动,并提出了飞行速度至少1.3马赫、每分钟可爬升3000米的基本性能要求。
著名的“达索”公司对这次竞标志在必得,因为在二战结束后不久该公司的设计人员就开始了对喷气式发动机以及各种新式气动外形的研究,在之后的几年中他们也成功推出了几款原型机,积累了一些经验。当时达索公司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三个:国家建筑公司的Nord-1500“狮鹫”战机、东南方航空公司的SE-212“迪朗达尔”以及唯一采用传统平直翼设计的西南航空公司SO-9050“三叉戟Ⅱ”方案。而达索公司的MD-550设计方案和这些对手相比被更多人所看好,因为其他三种方案实际上是在航空公司将此前几次竞标项目中落选项目进行改良后的产物,只有达索公司专门为1953年的招标准备了新的提案。
在这样的巨大优势下,达索公司顺利赢得竞标,设计人员在短短两年之后就推出了名为“幻影Ⅰ”的原型机并成功试飞。不过这架飞机虽然在速度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其较小的机身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军方高层认为这架飞机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无法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战场经验的积累进行相对应的改良,实用价值不高。达索公司接受了军方提出的改良意见并推出了采用双引擎设计的“幻影Ⅱ”,不过因为研发过程中法国的发动机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设计人员发觉如果继续按照原本设计来研发并生产“幻影Ⅱ”的话似乎意义不大,于是他们再一次终止了计划,改为发展使用了最新发动机技术的“幻影Ⅲ”。
1956年11月,新款战机的原型机终于成功出厂,两年后,安装了最新引擎的原型机成功进行了试飞,并达到了2.2马赫的极限速度,创下了欧洲国家战斗机飞行速度的记录。在此之后,研究人员对这架原型机进行了大量改良,修补了很多设计缺陷,终于在1960年秋完成了量产版战机的研发工作,并将其命名为“幻影3C”,量产工作也在随后正式开启。1961年7月,这款战机开始进入法国空军服役,并远销至包括澳大利亚、瑞士、以色列、巴基斯坦在内的多个国家,虽然现阶段这种战机正在全世界范围内陆续退役,但其累计生产量超过了1400架,算是一款经典之作。
在“MD-550”方案最早提出的时候,达索公司的设计团队就开始试图通过优良的气动外形设计来使其获得良好的飞行性能。在原本的设计中这款飞机拥有一个巨大的三角形腹鳍和垂尾(可为飞机提供足够的横向稳定性),为了使飞行员获得良好的向下视野达索公司的团队还专门设计了一种两侧进气道设计来代替法国航空制造业传统的机头进气道设计。不过在后续的研发中技术人员发现MD-550的三角形腹鳍由于体积太大可能会对战机的气动特性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被更换为了面积更小的F型腹鳍,除此之外,MD-550原型机的翼展也被减少了0.3米。直到“幻影Ⅲ”正式诞生之后,这款新型战机的气动外形与之前相比已经十分成熟了:其三角翼的后掠角从MD-550的55度增至了60度,翼展则增长了1.7m,单架战机的重量自然也有所增加,大约比最初版本重1/3左右。
在引擎系统方面,从MD-550原型机到最终版本的“幻影Ⅲ”达索公司的设计人员都紧随发动机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最好的选择。MD-550的主要动力来自两具MD-30R“毒蛇”喷气式引擎(获得了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授权),该型引擎单具推力为9.6KN,使得原型机的速度最高可达1.15马赫,开启火箭助推器后甚至能够突破1.6马赫大关;在随后的“幻影Ⅱ”中,设计人员同样采用了双引擎的设计,不过动力核心被更换为了Gabizo引擎,达索公司认为在这种每具推力10.7KN的引擎加持下,“幻影Ⅱ”应该可以获得较为出色的性能;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幻影Ⅱ”原型机投入制造之前,法国Snecma S.A.公司成功开发出了一款安装了后燃器的涡轮喷射引擎——Atar-9,这种引擎单具推力43.2KN,这也意味着设计人员完全可以为了精简设计、减轻机身重量而改用单引擎布局。安装Atar-9的“幻影Ⅲ”平均时速可达1.5马赫,随着Snecma S.A.公司对引擎的进一步改进,这一数据最终来到了惊人的2.2马赫。
作为一款机动性和运动能力较强的战机,“幻影Ⅲ”在实战中的最大作用就是攻击敌方航空器、夺取并维护己方战场制空权,因此其武器系统必须足够强大。为了让国产战机真正有能力跻身世界一流行列,达索公司的设计人员为“幻影Ⅲ”安装了多种强力武器:在机炮方面采用了2门备弹量125发的DEFA-552型 30mm机炮;38枚SNEB航空火箭的配置可以大幅度提升战机的空对空能力;而最作为“杀手锏”的机载导弹方面,“幻影Ⅲ”的配置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不管是对空(AIM-9/Super-530)还是对海(AM-39)都有着多种选择;除此之外,设计人员为该型战机安装了5个挂载点,其承载的共计4吨的BL-5等多种通用炸弹可对敌方地面目标造成严重威胁。
进入七十年代之后,法国空军装备的“幻影Ⅲ”还大规模更换了国产的R-550“魔术”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这种导弹弹长2.75m,发射质量90kg,高空状态下最大射程可达10km,进一步提升了“幻影Ⅲ”的战斗力,也为其在随后实战中的出色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为止,只有以色列空军装备的“幻影Ⅲ”战机经历过真正的战争——在1967年6月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这款战机帮助以军击落了阿拉伯国家的累计48架各式战机;几年后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幻影Ⅲ”更是拿出了击落敌机106架的显赫战绩。除了战场表现之外,这种战机的战斗寿命也十分漫长——法军装备的“幻影Ⅲ”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1983年以后才逐渐淡出,其他大部分国家的“幻影Ⅲ”则坚持到了世纪之交。
总体来说,“幻影Ⅲ”战机作为二战之后法国设计人员在航空工业百废待兴的条件下独立研发的一款战机,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已经是非常成功了,虽然在某些方面与同时期美、苏等国的先进战机相比还是有些弱势,但总算是脱离了此前完全被动的局面。从法国战斗机研发的角度来看,“幻影Ⅲ”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它的诞生向全世界证明了战后本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此后法国新型战斗机的研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