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英國上下爲之歡騰,將其視爲一場勝利的時候,丘吉爾嚴肅說道:“沒有一場勝利是靠撤退獲得的,這次救援行動的關鍵是靠空軍。如果去救這40萬人,必須有皇家空軍的掩護,而與“守株待兔”的德國空軍相比,根本沒有什麼優勢。

1940年5月,40萬英法聯軍被德軍擠壓在敦刻爾克地區,隨時都有被圍殲的可能。出任戰時首相不久的丘吉爾,是一個極富戰鬥精神的人,但眼下40萬人的生死,讓他十分地糾結。該不該救?如何救?成了他二戰期間最難下定決心的事。

首先,從雙方實力看,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是震懾德國不敢隨意冒犯的有效力量。但空軍只有1200架,與德軍的2600架相比,還不到一半,陸軍更沒有什麼戰鬥力。一旦德軍突破英吉利海峽,陸地作戰,這幾十萬陸軍有總比沒有強。


其次,德軍強大的空中力量,對英國皇家海軍也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也就是說,有了制空權就有了制海權,空軍的實力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如果去救這40萬人,必須有皇家空軍的掩護,而與“守株待兔”的德國空軍相比,根本沒有什麼優勢。

更關鍵的是,按照德軍的攻勢,被圍困的英法聯軍“朝不保夕”。在丘吉爾看來,如果不救,顯然在道義上、政治上說不過去。所以,救是一定要救的,但估計也就能救出3萬人。這個時候,他已經將保存空軍實力,作爲本土防守的重中之重。


也許是“老天開眼”,古德里安的裝甲師停止了進攻。有的說是德國元首“網開一面”,留出和談的空間;有的說是空軍司令戈林要搶功等等。總之,難得的喘息機會,給了英國實施“發電機計劃”的時間,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了。

爲了確保撤退計劃進行,丘吉爾要求英國皇家空軍,出動一小部分戰鬥機,採取襲擾的戰術,在保證空軍實力的同時,儘可能幫助海上撤退。可喜的是,在英國軍民的共同努力下,9晝夜共撤出33.5萬盟軍,是原先估計的11倍。


就在英國上下爲之歡騰,將其視爲一場勝利的時候,丘吉爾嚴肅說道:“沒有一場勝利是靠撤退獲得的,這次救援行動的關鍵是靠空軍……我們將具有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決不投降!”

丘吉爾堅決不投降的底氣,來自哪裏?

1940年6月,歐洲大陸的戰鬥,隨着最後一批盟軍撤往英國暫時停歇了下來。就在戈林等高級將領提出儘快渡海作戰的時候,德國元首卻命令:“不許行動”。在他看來,英國是個理智的國家,一定會在孤立無援時,接受和談方案。


當然,在德國的戰略中,他們真正的目標是蘇聯,並沒有吞併英國的意圖,只是希望採取高壓的態勢逼迫其就範。但“倔強”的丘吉爾,明確而堅定地回覆道:“不,決不!”說這樣的話,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重要的還是在於“有底氣”。

一是,英國對空軍十分重視。早在一戰期間,德皇威廉二世發動過對倫敦的空襲,儘管傷亡不大,但讓以爲憑藉強大海軍,就可“保一方平安”的英國人清醒地意識到,未來英國的安全,還要防範來自空中的威脅。從此,他們加強了對空軍的建設。


不僅建立了很好的防空體系,而且還擁有一個強大的飛機制造產業,生產出了在當時最先進的戰鬥機。也就是,儘管在飛機數量上,英軍明顯處於劣勢,但在海峽、密集的防空網和先進戰機的綜合優勢下,“誰勝誰敗”都不好說。

二是,雷達。空軍司令道丁是一位優秀的“設計師”,他科學地佈置了各個戰術機場和永備機場,並配備了嚴密的防空預警系統,以及空戰指揮系統。更厲害的當屬雷達,它們合理地分佈在英倫三島,形成有效的雷達網,提高了作戰效能。


更多底氣來自美國的援助。丘吉爾與羅斯福的私交甚好,同時也爲了兩國的利益,儘管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思潮嚴重,但英國還是以購買、租借等方式,獲得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裝備。來自美國的援助,無疑增加了丘吉爾堅持戰鬥的底氣。

丘吉爾拒絕德國和平談判的同時,進行了全國性動員。一戰老兵、農民和工人都被組織起來,他們手持獵槍、耙子巡邏在8000公里的海岸線上,或手拿望遠鏡監視着天空等等,他們嚴陣以待,根本看不出驚慌失措、情緒低落的樣子。


眼看着和談無望,惱羞成怒的德國元首,決定實施“海獅計劃”。作爲該計劃的第一步就是奪取制空權,繼而在空軍的掩護下,在英國實施登陸。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信心滿滿,一場規模宏大而曠日持久的空戰開始了。

如果德國此時進攻蘇聯,結果會怎樣?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