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王位或者皇位的传承,都是一件关系国家政局稳定与否的大事。

最早先在商朝时期,继承制度是按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来实行的,但后来逐渐变成了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的趋势。

到了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并且进行了规范: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要说清楚什么是嫡长子,就要从君王的配偶关系说起。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多嫔制。在皇家来说,后宫通常有一个皇后(正妻),在古代家庭中的地位是远高于妾和嫔的,同样皇后所生孩子的地位,也要高于妾和嫔的孩子。

皇后所生的孩子就叫嫡子,其他嫔妃所生的就是庶出,也叫庶子。

对于皇位的继承,是这样规定的,皇帝如果只有一个儿子,不管嫡出还是庶出肯定立为继承人;其次是立嫡,如果嫡出庶出都有儿子,肯定优先立嫡;再次是立长,如果嫡出有若干儿子,肯定优先立嫡长子,或者如果嫡出没有儿子,那就优先立庶长子。

这么一套规定合理不合理?有人说了,如果长子摊个残疾或者傻子怎么办?一般来说,那也比不守规矩另立要稳妥些。如果摊上一个弱智者作为继承人,只能说是国家的不幸,老百姓的悲哀了。

历史上的确出现过这种情况,比如晋朝的司马衷就是一个典型的弱智。由于司马衷几近白痴,皇权被皇后贾南风把持,最后因为滥杀无辜,终引起“八王之乱”,百姓遭殃,生灵涂炭。

既然制定嫡长子继承制有许多缺陷,为什么还要坚持这种制度呢?其实,不采取这种制度,可能弊端更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个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事先确立一个固定的继承模式,就会乱套了。

比如说都觉得选贤制比较好,那我们看看古代如果实现选贤制,有什么问题。

嫡长子制度,就是事先确定了唯一候选人,父皇一死,他可以顺利继位,如果是选贤制呢?那竞争的人选就多了,竞争的人一多,这里头的事情就更麻烦。

比方说贤能和才干,当时不可能有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每个皇子手下都有一帮文臣武将,到那时他们都会向着自己的主子说话,那么,就会纷争这唯一的皇位。

一起纷争,到时候谁也说服不了谁,到时候只好凭实力了。大家都操起兵戈开战,天下顿时就会大乱,到那时最倒霉的就是老百姓了。

有可能打来打去,谁也得不到皇位,朝廷失去控制力,王朝就会解体。历史上此类事件也出现的不少。

其实说白了,在古代无论选择哪种继承制度,争夺皇位的血案都是无法避免的,毕竟对于这些皇子吗来说,他们这辈子最大的目的就是能够登上那个皇位,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肯定会不择手段。

在这个时候,什么兄弟情甚至父子情,在皇位的诱惑面前,说是不值一提的。到了利欲熏心的那一步,只要自己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什么都可以牺牲掉。

所以,这么看来,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并不完美,但也比别的继承方式更能保持政权的平稳过渡,保持朝廷民生的稳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