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操病逝後,曹丕繼任魏王,王朗改任御史大夫。213年,曹操建魏國,王朗以軍祭酒(首席謀士)身份先兼任魏郡太守,後因才幹過人出任魏國大理(最高司法官)。

文/許雲輝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新三國,王朗)
“(汝)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
《三國演義》第93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中,魏國司徒兼軍師王朗在兩軍陣前勸降不成,反被諸葛亮這通暢快淋漓夾槍帶棒的臭罵“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後人拍手稱快,大讚孔明“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並據此創作出京劇《罵王朗》。
然而,“罵王朗”純屬《三國演義》的藝術虛構。正史中的王朗,首先並非如此不堪一罵就命喪陣前的褊狹之徒,其次平生從未與諸葛亮有過交集,最後還是與華歆、鍾繇併爲魏文帝曹丕的三公之一。曹丕曾盛讚:“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
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走近正史中真實的王朗。
(老版三國演義,王朗)
一、忠義太守
王朗是東漢名臣大儒楊賜的門生,學習努力刻苦,成績優秀,精通經籍,由此踏上仕途。楊賜辭世後,王朗痛徹心扉,因感念師恩,做出棄官爲恩師服喪三年的決定。這一義舉令他忠義名聲傳遍遐邇,接連被“舉孝廉、闢公府”,他一概謝絕。直到被徐州刺史陶謙舉爲茂才(漢朝察舉常科,即優秀人才),王朗才前往徐州做陶謙的副手。
東漢末年,漢室式微,軍閥混戰,漢獻帝被關西軍閥從京都洛陽挾持到長安。王室威嚴掃地,掌握實權的地方官們徘徊觀望,明哲保身。王朗卻力諫陶謙“遣使奉承王命”,旗幟鮮明支持漢王朝。漢獻帝大爲感動,“拜謙安東將軍,朗會稽太守。”
王朗到會稽上任後,發現當地百姓居然仍在把秦始皇與夏禹同廟祭祀。他認爲秦始皇是“無德之君,不應見祀”,下令搗毀秦始皇雕像。在任四年間,他發展生產,勤政愛民,受到百姓衷心擁戴。
會稽是朝廷抗擊孫策擴張的第一線,王朗肩負阻擊孫策的重任。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就曾指責王朗擔任會稽太守時,對孫策的威脅坐視不理,“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這番話恰好反證出王朗在會稽始終致力於改善民生,所以對孫策完全採取守勢。
二、輔助曹魏
王朗不征討孫策,孫策卻主動“渡江略地”,兵臨會稽城下。王朗雖兵微將寡,但認爲“身爲漢吏,宜保城邑”,拒絕助手暫避鋒芒的建議,“舉兵與策戰。”多次交鋒後,王朗因寡不敵衆且中計而遭慘敗,逃往福州一帶打游擊。
孫權非常賞識王朗“儒雅”的書生氣,令重臣張昭勸說他爲東吳效力。王朗因爲自己是堂堂漢臣,不願爲地方軍閥服務,因此過着“流移窮困,朝不謀夕”的日子。他並未因此消沉,一直積極“收恤親舊”,以圖東山再起。
時任丞相的曹操得知王朗孤懸敵後的處境後,上表請求漢獻帝徵召王朗至朝廷。王朗接到詔書後,因戰亂頻仍,道路不通,歷時數年才輾轉抵達許都任職。
(曹操)
213年,曹操建魏國,王朗以軍祭酒(首席謀士)身份先兼任魏郡太守,後因才幹過人出任魏國大理(最高司法官)。在審案過程中,王朗堅持“務在寬恕,罪疑從輕”的原則審理案件,“以治獄見稱。”
曹操病逝後,曹丕繼任魏王,王朗改任御史大夫。他針對“兵起已來三十餘年,四海蕩覆,萬國殄瘁”的民不聊生現狀,上疏勸諫曹丕幫助百姓休養生息、減輕刑獄,並作出二十年切實可行的遠景規劃,顯示出驚人的洞察力和決斷力,深受曹丕信服。
曹丕受禪稱帝后,開始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經常外出遊獵,有時玩到深夜纔回宮,在羣臣中造成不良影響。王朗憂心忡忡,上疏情真意切加以諫阻。曹丕自知理虧,答應下不爲例,從此更加敬畏王朗。
(曹丕)
三、勸諫君王
東吳孫權在曹丕稱帝后,遣使請求成爲魏國的藩屬。曹丕冊封孫權爲吳王,並徵召孫權長子孫登進京擔任東中郎將(皇帝侍衛統領)。孫權識破曹丕欲以孫登爲人質的陰謀,遂以孫登年僅12歲爲由(一說稱病)堅辭不就。曹丕惱羞成怒,“大興屯田,欲舉軍東征。”
王朗上疏擺事實講道理,堅決反對征討東吳,終於打動曹丕。但是,由於東征部隊好容易勞師動衆集結完畢,曹丕騎虎難下,又不便朝令夕改,只得帶魏兵舉行了一場耀武揚威的武裝大遊行,抵達長江北岸後班師回朝。
221年7月,蜀帝劉備爲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孤注一擲率兵攻打東吳,孫權令陸遜迎戰,夷陵之戰爆發。曹丕詔令羣臣討論,是否應該出兵幫助吳王並順勢消滅蜀國?羣臣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司馬懿)
王朗獨樹一幟,鮮明地提出“相時而後動,擇地而後行”的戰略方針,反對魏軍在江南正值雨季、東吳軍隊尚在集結之際出兵助戰,而應耐心等到孫權親征且與蜀軍相持不下時,才突出重兵猛攻蜀軍要害。曹丕認爲王朗的意見很有價值,“納其計。”
魏明帝即位後,經過勵精圖治,魏國氣象煥然一新。魏明帝開始頭腦發熱,大肆“營修宮室”給自己享用。他先後大建樓堂館所,“治許昌宮,起景福、承光殿。”王朗對魏明帝勞民傷財大興土木的行爲極爲痛心,上書規諫他該省則省,保持艱苦樸素本色,不能貪圖安逸享受,必須“以勤耕農爲務,習戎備爲事。”魏明帝雖未聽從,但對他的憂國憂民之心大嘉褒獎。
(諸葛亮)
四、立體形象
王朗作爲曹魏高官,在朝堂上的表現始終充滿正能量。
其一,扶危濟貧。
《魏書》充分肯定王朗“高才博雅”後,介紹其性格“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清廉到連婚宴中收到的禮物都絲毫不取。他對世俗中那些“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窮賤”的沽名釣譽的僞君子嗤之以鼻,時常慷慨解囊賙濟他人困急,展現出卓越的君子風度。
其二,不卑不亢。
曹操擔任丞相時,曾在宴席上嘲諷王朗:“可惜我不能不能像您當年在會稽那樣,砸了好飯碗(暗指王朗在兵敗孫策一事)。”王朗仰天長嘆,不卑不亢回答:“啊!想要一個人的言行舉止都恰如其分,實在太難!(暗指曹操不該如此)我當初身爲漢吏卻不能保境安民,屬於‘未可折而折(不應被折辱卻受到折辱)’;而您作爲東道主,卻在席上羞辱賓客,這就叫‘可折而不折(可以折辱卻不應該折辱賓客)’!”曹操很是尷尬,連忙賠罪。
(王朗)
其三,大義全友。
王朗年少時曾與沛國名士劉陽結爲好友。劉陽曾任縣令,目睹漢室衰落,擔憂曹操雄起於漢室不利,曾派人暗殺曹操未果。曹操顯貴後,得知劉陽早已病逝,決定父債子還,下令抓捕劉陽之子。小劉處境危險,四處逃竄,親朋故舊雖多,但“莫敢藏者”。王朗不忍故人絕後,把小劉隱藏了好幾年。最後,王朗面見曹操,多次爲小劉求情。曹操猶豫了很久,終於答應釋放小劉。王朗不顧危險保全劉陽家血脈的義舉,被世人稱頌。
其四,舉薦賢才。
王朗擔任最高司法官時,曾向曹操力薦“義濟二君(捨生忘死保護過兩任長官)”的張登。曹操因需要提拔的官員太多,無暇顧及張登。曹丕登基後,王朗再次“與太尉鍾繇連名錶聞”推薦“忠義彰着、在職功勤”的張登,使張登得以出任掌管宮廷膳食、酒果等的太官令;其後,曹丕詔令朝臣們舉薦品行高尚的君子擔任要職。時任司空高位的王朗高風亮節,舉薦恩師之子楊彪,同時“稱疾,讓位於彪。”
其五,高風亮節。
曹丕稱帝后,在分封王朗戶邑時,還準備封其一子爲列侯。王朗卻不願兒子沾光,請求將爵位封給侄子王詳。
然而,在獻給王朗的一片讚歌聲中,也有兩支不和諧的調子,將王朗黑得很慘。
《世說新語》雲:王朗曾在與華歆同乘小船躲避戰亂時,堅持搭救一個難民離岸。強盜追至時,王朗唯恐被連累,企圖丟下難民,遭到華歆義正辭嚴的指責。這個故事傳開後,華歆被盛讚品德高尚,王朗被抹黑成卑鄙小人。
《殷芸小說》載:王朗非常崇拜華歆的學識氣度,時常亦步亦趨模仿他。他聽說華歆在臘八節那天召集子侄宴飲,便東施效顰“亦學之。”名士張華聞知,嗤之以鼻:“王朗模仿華歆,也就是學個皮毛而已,根本學不到華歆的內涵,因此與華歆的差距就更遠!”
不過,《世說新語》和《殷芸小說》都是志人小說,記載的都是小說家言,不足爲信。即便真實,也是瑕不掩瑜,無損王朗的高大形象。
除了高官身份,王朗還是個經學大家,不僅留下“《易》《春秋》《孝經》《周官傳》”等著作,還有“奏議論記,鹹傳於世”。
228年,76歲的王朗壽終正寢,“諡曰成侯。”15年後,王朗榮獲與曹真等21人配享曹操廟庭的殊榮。曹植對王朗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評價:“德實充塞於內,知謀縱橫於外。”
【作者簡介】許雲輝,男,1984年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爲雲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團高級講師。曾出版專著兩部,在省級以上文學刊物發表文章五十餘萬字。
(圖片來自網絡)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