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大橙橙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三国演义》中,周瑜被塑造成一位风度翩翩却又嫉贤妒能、小肚鸡肠之人,明显带有贬低的色彩。这是对周瑜的误读,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却是一位胸襟宽广,多谋善断,风度翩翩的大帅哥,可以说是一位尽善尽美的古今第一儒将。
一、误读一:周瑜嫉贤妒能、小肚鸡肠。
《三国演义》中为了表现周瑜的气量狭小,编出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历史事实是,周瑜是一位胸襟宽广之人。据正史《三国志》记载,周瑜“性度恢宏,大率为人”,礼贤下士,深得众人爱戴。又据《江表传》记载:周瑜曾与东吴大将程普有矛盾。程普为东吴老臣,早在孙权的父亲孙坚活着的时候,就为孙家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面对资历比自己浅的周瑜,程普常常盛气凌人,侮辱周瑜。周瑜对此并不记恨,反而更加恭敬地对待程普。后来,程普渐渐悔悟,对周瑜愈发敬重并对身边的人讲:“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喝甘甜的美酒,不知不觉自己便陶醉于他了。”由此不难看出周瑜并非嫉贤妒能、气量狭小之辈。
二、误读二:周瑜才能有限,斗不过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在赤壁大战前后,周瑜与诸葛亮斗智场面十分精彩,最终周瑜败下阵来,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历史事实是,周瑜却是一位多谋善断,雄姿英发的古今第一儒将。陈寿对周瑜评价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苏轼在《念女娇赤壁怀古》中写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都肯定了周瑜的才华。
真正让周瑜流传千古的还是赤壁之战。《三国演义》把赤壁之战的功劳都归在诸葛亮门下,什么“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等,都是子虚乌有。赤壁之战真正的总指挥是周瑜,力劝吴国君主抵抗曹操80万大军的是周瑜,他对孙权说:“曹操虽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孙将军以神武雄才,秉承父亲和兄长的基业,割据江东,兵精粮足,英雄乐业,正当挥师横扫天下,为汉室去除奸佞。更何况此次曹操自己来送死,我们怎能投降于他?”周瑜还分析说:“曹兵舍弃马匹,凭借舟楫与我们对战,这不是北方人的所长。况且今冬严寒,马无草料,士兵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必定会生疾病。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军皆犯。所以擒住曹贼,就在今日!”他郑重向孙权请命:“请拨我精兵三万,进驻夏口,我保证击破曹军!”周瑜一席话,正合孙权的心意。他立即任命周瑜为大都督,主持抗曹大事。
后来周瑜用苦肉计,令黄盖诈降,一把火烧了曹操战船,取得赤壁之战大胜。赤壁之战后,年轻的周瑜以其谋略一战成名。曹操逃回许都后,回想自己败北的经历,怅然叹道:“我输得并不丢人。”足见其对周瑜谋略的叹服。
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的作者要贬低周瑜呢?有这么几种说法
说法一:罗贯中是一个善妒之人。
有一种说法是罗贯中家祖上与周瑜家从三国末期就是儿女亲家。因为当年周瑜的二儿子周胤落难在江西时被罗贯中的祖上罗老员外收留并招为女婿的。这种亲戚关系一直保持到元末明初。元末明初时,罗家的罗贯中和周家的周叙同时参加科举考试。罗贯中屡试不第,而周叙每次都金榜题名。后来罗贯中跟随父亲到山西太原经商,常在茶馆听看“三国”内容的戏曲。把在茶馆里听来的故事加以改编,把周瑜恶搞成小鸡肚肠并被诸葛亮气得吐血而亡的结局,把考试落第的怨恨发泄在了周瑜身上。
说法二:正统观念的受害者。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根据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而成的。他所写人物的特点便是大众所想的特点。民间有汉室正统观念,曹操便是篡汉的非正统,民间不承认。周瑜所属的孙氏只能算地方割据势力,在后世哪个朝代都不会受到高的待遇。罗贯中所处的元末,蒙元是外族,而统治着汉族,而民族压迫很严重,民间自然很痛恨这种非正统,盼望象刘备这样正统的人来拯救民众。 三国演义是尊刘备为正统的,别的魏国,吴国都是伪的,所以把吴的代表性人物周瑜给写成胸襟狭窄的人了 。再说《三国演义》中周瑜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大绊脚石,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刘,谁叫周瑜曾经和刘备过不去,对不起你也是应该的。
说法三:美化诸葛亮的需要。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核心人物,在历史上,周瑜比诸葛亮成名更早,军事战绩比诸葛亮更辉煌,家庭也被诸葛亮的家庭更加和睦,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一国之栋梁,并且极受老板的信任,真的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能不叫人嫉妒么? 反观诸葛亮,二十七八岁还在隆中苦待明主的垂青,苦等上天的眷顾,苦等时来运转的机会,其经历及其军事成就,就更是白纸一张。即使著名的赤壁大战的时候,也只是作为刘备方的信使出使东吴,而且都还是托了其哥哥之福。如果不是诸葛瑾在江东供职,刘备不一定会派诸葛亮去江东进行联盟之事!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核心地位,罗贯中就拼命打压周瑜,用周瑜来衬托诸葛亮。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