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大橙橙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三國演義》中,周瑜被塑造成一位風度翩翩卻又嫉賢妒能、小肚雞腸之人,明顯帶有貶低的色彩。這是對周瑜的誤讀,歷史上真正的周瑜卻是一位胸襟寬廣,多謀善斷,風度翩翩的大帥哥,可以說是一位盡善盡美的古今第一儒將。
一、誤讀一:周瑜嫉賢妒能、小肚雞腸。
《三國演義》中爲了表現周瑜的氣量狹小,編出了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歷史事實是,周瑜是一位胸襟寬廣之人。據正史《三國志》記載,周瑜“性度恢宏,大率爲人”,禮賢下士,深得衆人愛戴。又據《江表傳》記載:周瑜曾與東吳大將程普有矛盾。程普爲東吳老臣,早在孫權的父親孫堅活着的時候,就爲孫家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面對資歷比自己淺的周瑜,程普常常盛氣凌人,侮辱周瑜。周瑜對此並不記恨,反而更加恭敬地對待程普。後來,程普漸漸悔悟,對周瑜愈發敬重並對身邊的人講:“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喝甘甜的美酒,不知不覺自己便陶醉於他了。”由此不難看出周瑜並非嫉賢妒能、氣量狹小之輩。
二、誤讀二:周瑜纔能有限,鬥不過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在赤壁大戰前後,周瑜與諸葛亮鬥智場面十分精彩,最終周瑜敗下陣來,被諸葛亮活活氣死。歷史事實是,周瑜卻是一位多謀善斷,雄姿英發的古今第一儒將。陳壽對周瑜評價到: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蘇軾在《念女嬌赤壁懷古》中寫道: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都肯定了周瑜的才華。
真正讓周瑜流傳千古的還是赤壁之戰。《三國演義》把赤壁之戰的功勞都歸在諸葛亮門下,什麼“舌戰羣儒”“借東風”“草船借箭”等,都是子虛烏有。赤壁之戰真正的總指揮是周瑜,力勸吳國君主抵抗曹操80萬大軍的是周瑜,他對孫權說:“曹操雖名爲漢相,實爲漢賊。孫將軍以神武雄才,秉承父親和兄長的基業,割據江東,兵精糧足,英雄樂業,正當揮師橫掃天下,爲漢室去除奸佞。更何況此次曹操自己來送死,我們怎能投降於他?”周瑜還分析說:“曹兵捨棄馬匹,憑藉舟楫與我們對戰,這不是北方人的所長。況且今冬嚴寒,馬無草料,士兵長途跋涉水土不服,必定會生疾病。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軍皆犯。所以擒住曹賊,就在今日!”他鄭重向孫權請命:“請撥我精兵三萬,進駐夏口,我保證擊破曹軍!”周瑜一席話,正合孫權的心意。他立即任命周瑜爲大都督,主持抗曹大事。
後來周瑜用苦肉計,令黃蓋詐降,一把火燒了曹操戰船,取得赤壁之戰大勝。赤壁之戰後,年輕的周瑜以其謀略一戰成名。曹操逃回許都後,回想自己敗北的經歷,悵然嘆道:“我輸得並不丟人。”足見其對周瑜謀略的歎服。
那麼,爲什麼《三國演義》的作者要貶低周瑜呢?有這麼幾種說法
說法一:羅貫中是一個善妒之人。
有一種說法是羅貫中家祖上與周瑜家從三國末期就是兒女親家。因爲當年周瑜的二兒子周胤落難在江西時被羅貫中的祖上羅老員外收留並招爲女婿的。這種親戚關係一直保持到元末明初。元末明初時,羅家的羅貫中和周家的周敘同時參加科舉考試。羅貫中屢試不第,而周敘每次都金榜題名。後來羅貫中跟隨父親到山西太原經商,常在茶館聽看“三國”內容的戲曲。把在茶館裏聽來的故事加以改編,把周瑜惡搞成小雞肚腸並被諸葛亮氣得吐血而亡的結局,把考試落第的怨恨發泄在了周瑜身上。
說法二:正統觀念的受害者。
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是根據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而成的。他所寫人物的特點便是大衆所想的特點。民間有漢室正統觀念,曹操便是篡漢的非正統,民間不承認。周瑜所屬的孫氏只能算地方割據勢力,在後世哪個朝代都不會受到高的待遇。羅貫中所處的元末,蒙元是外族,而統治着漢族,而民族壓迫很嚴重,民間自然很痛恨這種非正統,盼望象劉備這樣正統的人來拯救民衆。 三國演義是尊劉備爲正統的,別的魏國,吳國都是僞的,所以把吳的代表性人物周瑜給寫成胸襟狹窄的人了 。再說《三國演義》中周瑜是劉備集團發展壯大的大絆腳石,演義的主題就是尊劉,誰叫周瑜曾經和劉備過不去,對不起你也是應該的。
說法三:美化諸葛亮的需要。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裏面的核心人物,在歷史上,周瑜比諸葛亮成名更早,軍事戰績比諸葛亮更輝煌,家庭也被諸葛亮的家庭更加和睦,年紀輕輕,就已經是一國之棟樑,並且極受老闆的信任,真的可以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能不叫人嫉妒麼? 反觀諸葛亮,二十七八歲還在隆中苦待明主的垂青,苦等上天的眷顧,苦等時來運轉的機會,其經歷及其軍事成就,就更是白紙一張。即使著名的赤壁大戰的時候,也只是作爲劉備方的信使出使東吳,而且都還是託了其哥哥之福。如果不是諸葛瑾在江東供職,劉備不一定會派諸葛亮去江東進行聯盟之事!爲了突出諸葛亮的核心地位,羅貫中就拼命打壓周瑜,用周瑜來襯托諸葛亮。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