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在元末起义的大背景下,从最底层的起义军走到皇权巅峰,

身份发生巨大变化,对于这样的巨变,他如若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是难能掌握时局变化

,朱元璋也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起义之时也不断加强文化修养,逐渐形成了自身文化格局。当然,朱元璋的文化格局也对明初政局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具体

明初什么政策受到朱元璋文化格局影响呢?这些影响对于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这篇文章就从朱元璋文化格局形成开始,浅论一下其对于明初政局影响。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文化格局的形成

从放牛娃到化缘僧,眼界在扩大

朱元璋小时候的经历也是一部心酸史,家里贫穷使得他也就只能上几个月的私塾,认识的字肯定不多,此时的朱元璋也不会对读书抱有太多希望,毕竟填饱肚子才是大事。到了朱元璋17岁那年,

终于赢了他一生中的一个转折点,那就是因旱灾、蝗灾、瘟疫导致的灾荒,朱元璋迫不得已做和尚,去化缘。

化缘的生活虽辛苦,但却彻底改变了朱元璋原有的小农思想,接触最底层社会的是是非非,打破了原有的文化格局,使其眼光更加开阔了。


化缘

从兵卒到帝王,逐渐形成了统治阶级思想

三年化缘经历,也让朱元璋接触到彭莹玉传播的教义,骨子里也有些反叛精神,因此不论是迫于无奈,还是自愿加入起义军,骨子里的反叛精神注定他会参加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认识些字,在起义军中也颇受领导的赏识,职位也升迁的很快。职位高了,接触到的人层次也在提高,有很多儒士也开始投靠朱元璋的起义军。

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明史·李善长传》


李善长剧照

李善长是朱元璋接触的第一位儒学大家,为朱元璋成就帝业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他让朱元璋有了学习的榜样刘邦,同时让朱元璋意识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以及读书人的重要性,从此朱元璋开始广纳人才、礼贤下士。

吾率众至此,为民除乱耳。汝宜各安职业,毋怀疑惧,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居官者慎,毋暴横以殃吾民,旧政有不便者,吾为汝除之。——《明太祖实录》

明太祖实录

上面这段《明太祖实录》的内容是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后,张榜公告所说。从中可见,朱元璋已经把自己变成一个封建统治者,当然这也是朱元璋接触儒学者以后将自我文化格局提升到了封建统治者的高度。此时,

朱元璋的提倡仁政、尊儒用儒的文化格局已形成,明朝建立采用什么样的治世之道也已经明确了。

朱元璋文化格局下的治世之道

深知百姓疾苦的平民化底层文化格局

在最底层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朱元璋,深知百姓不易,也深刻体会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威力

,如果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社会仍然会继续动乱下去。

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民必当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仪,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二》

朱元璋剧照

从余继登《典故纪闻》不难看出,朱元璋在对百姓能够做到感同身受,这是他文化格局平民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不论是明初选择的休养生息,亦或是轻徭薄赋,再或者是奖励农桑、兴修水利等等,都是朱元璋发自内心的对百姓“怜悯”。

不仅如此,朱元璋自身生活也是非常简朴,在《明太祖实录》中关于朱元璋生活节俭的例子很多,比如朱元璋南京建造的皇宫,朱元璋把设计图中很多雕琢考究的部分去掉,这样一来节省很大一部分成本,而且在修建南京皇宫之时,没有必要修建的,朱元璋一律不建造。

南京明朝皇宫

与此同时,朱元璋为了保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于明朝官吏也进行严厉的惩治,尤其是对于贪官的惩治,严厉程度有过而无不及啊!比如明初的朱亮祖、郭桓案等等,朱元璋还编撰《御制大诰》将贪赃枉法、豪强兼并收入其中,警示官员不要有贪污的念头。

科举制度中渐走渐远的儒家文化格局

朱元璋在起义中,招收了许多儒学大家,比如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等,他们的治国理政思想无时无刻不影响者朱元璋的决策,当然,朱元璋也非常接受儒家的治国思想。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朱元璋也经常阅读一些儒学著作,开阔自己的眼界。

刘伯温画像

我们都知道,

儒家著作中有许多“民贵君轻”的论断,尤其是《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描述之处非常多

。上文我们也提到过,朱元璋对于百姓重视,但不能因为对于百姓重视就把皇帝的高贵身份丢失,因此朱元璋对于儒家思想中的“君轻”嗤之以鼻,所以他

命令刘三吾删除《孟子》中的“不合他胃口”的内容。

对于儒家思想的运用重点还是在于科举考试制度方面,朱元璋不论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禁锢思想,还是为了确保选拔的官员忠诚,

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严格规定了考试出题

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应考者还不能发挥自己的观点。

经过“改良”的科举制度,把其中“君轻”部分删除,使其“民贵”与“君贵”的思想同时实施。

科举考试

天之爱民,故立君以治之。——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五》

朱元璋对于儒家思想是持支持态度,但是他也将自己思想强加于此,在对科举制度的改造中,展现给世人一全新的儒家文化格局,但

朱元璋却不知,明朝的科举制度严重制约了后世的发展,使千年来一直领先世界的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

诛功臣、兴文字狱,自卑与猜忌的文化格局

从平民百姓到所有人敬仰的皇帝,身份之间的差距不是一般文化修养之人能够驾驭的了,这样就造成了朱元璋心里的不平衡。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深知文化修养不足以驾驭现在的职务,为此他不分黑白的昼夜工作,不管大事小事,都要亲自办理才放心,

这是自卑心里产生的严重不自信,通过大量劳动来麻痹自己的心里,朱元璋始终对于自己能够当上皇帝还是有些意外与恍惚。

朱元璋剧照

奈何起自寒微,无故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谈迁《国榷·卷二》

自卑者必多疑,朱元璋虽然经常说自己是“朕本淮右布衣”,但也仅限于自己说,如果别人说这样的话,朱元璋肯定认为是对其出身卑微的嘲笑,因此朱元璋唯恐听到“布衣”、“匹夫”等等的词语。如此看来,

朱元璋的自尊是相当脆弱的,脆弱的自尊容易对人多疑

,特别是对于开国功臣,如“惊弓之鸟”的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监视功臣的一举一动,稍有不轨行为,立刻诛之,例如李善长、蓝玉等等,甚至是“无稽之谈”的空印案都是如此。

锦衣卫造型

朱元璋的自卑心里不只是表现在对其出身的忌讳,更表现在其早期经历的忌讳,到达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就是从朱元璋开始的。

朱元璋当过和尚,对“光”“秃”“僧”等字眼是大忌,甚至连“僧”的同音字“生”也包括在内。

明初文字狱的案例很多,例如杭州一学府教授在《贺表》中有“

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朱元璋读后勃然大怒,怒斥礼部官员说:“生者僧也,骂我当过和尚”,此举把礼部官员吓得不轻

朱元璋画像

随着文字狱的深入,朱元璋把个人禁忌上升到更大高度,在民间禁止百姓取名字用“天”“国”“君”“尧”等字;对于民间已经习惯的称呼也必须改正,比如医生只能叫做医者、医士等等,违者处以重刑。

朱元璋自卑、多疑的文化格局,造成了他嗜杀的作风,因此明初官员“朝不保夕”,说不定就会被牵连进去某个案件或者忌讳中而被杀。

朱元璋越是疯狂的杀戮,越是表现出自卑的一面,越想控制人们思想,又越嗜杀。

古代医生

总结:文化格局的影响,造成后世对于朱元璋的褒贬不一

朱元璋的文化格局是多样的,一方面想利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但又不完全接受儒家思想的理念,删除儒家经典作品内的内容以满足其想法,但又因其对年少之时出身以及经历的自卑对文字吹毛求疵,对功臣多猜忌,杀戮无辜官员与功臣,但朱元璋对百姓生活又感同身受,深知其不易之处,对百姓体恤尤佳。

杀戮与体恤,造成后世对朱元璋褒贬不一,这是其文化格局对于性格影响所造成的,也是真实朱元璋的写照。

我是

史海魅影

,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参考文献

《明史》——张廷玉

《国榷》——谈迁

《典故纪闻》——余继登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传》——吴晗

《略论朱元璋文化性格的形成》——赵庆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