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談判在1937年上半年進行,其間,雙方圍繞紅改編後的規模以及指揮權的問題爭執不下,面對南京方面的苛刻要求,紅軍據理力爭,直到盧溝橋事變爆發,雙方纔達成一致:陝北紅軍改編爲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南方各省的工農武裝整編爲新四軍。改編還未完成時,就特地指示在山西與閻錫山交涉的紅軍駐晉辦事處處長彭雪楓,要儘可能從閻錫山那裏獲得刺刀、工具、子彈、手榴彈等軍械補充。

作者:風千里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雙方就建立抗日戰線及紅軍改編問題進行了談判。談判在1937年上半年進行,其間,雙方圍繞紅改編後的規模以及指揮權的問題爭執不下,面對南京方面的苛刻要求,紅軍據理力爭,直到盧溝橋事變爆發,雙方纔達成一致:陝北紅軍改編爲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南方各省的工農武裝整編爲新四軍。
國難之下的第二次合作終於實現,不過,此時雙方只是在編制問題上達成一致,且紅軍一方已做出重大讓步。至於改編之後,經費、軍火和後勤物資供應問題,則從一開始就是一筆糊塗賬。從名義上來看,八路軍與新四軍是隸屬於南京方面的軍事單位,南京自然有義務向這兩個軍級作戰單位提供與之地位相稱的軍餉物資等。
【接受改編前的陝北紅軍,地上擺放的是從長征一路背過來的ZB-26輕機槍】
作爲從土地革命和長征的艱難困苦中打拼出來的軍隊,八路軍(後又改稱爲第十八集團軍)和新四軍在完成改編後,其軍備情況基本延續了紅軍時期的狀態。單兵武器性能落後且質量差,多爲在戰爭中繳獲的敵軍武器,口徑、威力和保養狀態參差不齊。重武器嚴重不足,只有從老根據地歷經萬里跋涉帶來的迫擊炮和山炮。當然,最令人揪心的還是彈藥不足,很多戰士在高強度的作戰環境中還要挖空心思地節約彈藥,遑論金貴的炮彈了。在完成改編後,日軍的侵略勢頭已經愈發猛烈,就是在這樣物資匱乏的情況下,八路軍和新四軍毅然奔赴抗日前線。
【1937年陝北紅軍抗日先鋒隊官兵肩扛晉造湯姆遜衝鋒槍】
1937年秋,八路軍三個師分批進入山西,正式參與對日正面作戰。此時,這三個師隸屬於第二戰區,該戰區的司令長官正是閻錫山,與該戰區其他晉綏系部隊相比,八路軍的裝備水平只能用“貧弱”來形容。
比如,八路軍120師開赴抗日前線時有官兵8000餘人,裝備有迫擊炮4門,重機槍35挺,輕機槍143挺,衝鋒槍僅1挺。步槍和馬槍共計4091支,駁殼槍788支,手槍91支。從裝備數量上還不夠每名戰士分得一支武器。而該師的子彈僅有276955發,刺刀居然只有117把。
同時期的129師境遇更爲困窘:超過9000人的部隊,只有迫擊炮6門,重機槍29挺,輕機槍93挺,步槍馬槍4126支,手槍93支,駁殼槍539支,算上手槍子彈在內,該師配備的子彈僅102828發。
整體來看,這樣的裝備水平和火力輸出,遠不如晉綏軍其他師級單位,甚至連晉綏軍的一個旅彈藥數量也遠超過八路軍的一個師。具體到單兵武器上,八路軍三個師槍械成分複雜,型號衆多,這讓八路軍在槍械維護與補充上時常要面臨很大困難。而且子彈匱乏到令人咋舌的程度。比如120師,每人最多配備22發子彈,加上近戰用的刺刀嚴重短缺,很多戰士與有着豐富格鬥經驗的日軍貼身肉搏時,不得不拿起傳統的紅纓槍和鬼頭大刀作爲武器,甚至以血肉之軀抵擋日軍的長刺刀,這些都極大制約了八路軍的作戰能力。
【使用中正式步槍進行瞄準訓練的八路軍戰士】
八路軍彈藥和軍費短缺至此,無論作爲最高上級的南京方面,還是直屬上級的第二戰區司令閻錫山,都有義務爲八路軍提供足額的物資支持。在紅軍剛剛開始改編時,南京方面確實提供了一筆50萬元的善後款項,用於部隊整編。此後從1937年2月到8月的6個月時間裏,南京方面每月爲紅軍和整編中的紅軍提供約30萬元款項作爲經費。這些錢可不僅是要用在購買武器彈藥、醫療用品和軍糧等物資上,還包括官兵每月的軍餉,給整編後裁撤下來的戰鬥人員的生活費用等等。這樣算來,按照抗戰初期的物價水平,這筆費用對於維持一支5萬左右的部隊來說,實在是有點捉襟見肘。
而對於蔣軍嫡系和其他地方派系軍隊來說,除了按月領取固定軍費外,軍械物資的供給都是有保障的(儘管部分部隊獲得的軍械缺斤短兩)。而在八路軍完成改編的1937年夏秋之際,八路軍在領取軍費外,僅得到了南京提供的4.5萬套軍裝,最重要的槍支彈藥根本沒見到。
對於軍隊物資匱乏狀況,八路軍領導層心急如焚。改編還未完成時,就特地指示在山西與閻錫山交涉的紅軍駐晉辦事處處長彭雪楓,要儘可能從閻錫山那裏獲得刺刀、工具、子彈、手榴彈等軍械補充。
不久,毛主席更是親自致電彭雪楓,一口氣羅列了八路軍所需的各種亟需補充的軍用物資達5類19種之多。同一天,偉人又在清單之外增加了5000支步槍、40門小鋼炮(迫擊炮)與5000發炮彈,冬天用的皮衣、皮帽和布鞋4.5萬件。第二天,偉人再次致電彭雪楓,強調:“紅軍技術與裝備極其貧弱,需照昨電開五類十九種物品要求補充,否則與強敵作戰是很難收效的”。兩天時間裏,毛主席爲軍備物資之事,居然連續三次向駐晉辦事處處長彭雪楓親自發電,這種情形在紅軍和八路軍歷史上着實罕見,八路軍此時物資缺口之大可見一斑。
【正在仿造日本九二式重機槍的太原兵工廠職工】
而收到改編中的紅軍補充軍械的請求後,山西的閻錫山卻如鐵公雞一般吝嗇不已,他本人對彭雪楓的回覆是:“小鋼炮,刺刀,水壺,十字鎬,七九子彈等恐一時難以辦到。”以山西本地軍備物資不濟爲由,一口回絕了紅軍的請求。
然而,事實真如閻錫山所說的那樣嗎?作爲老牌軍閥的閻錫山,摸爬滾打多年,非常明白武器裝備對維護地盤的重要性。早在1917年,閻錫山就着手籌辦山西的軍事工業,他接手了清末遺留下來的舊廠房,成立專門的修械所,同時成立銅元局,通過鑄造貨幣獲得鉅額收入去支持修械所的運營。到1927年,原來的修械所發展成爲頗具規模的太原兵工廠。鼎盛時期,擁有2萬名職工,3000餘部車牀、鍋爐等設備,中原大戰期間具有月產3000支步槍,15挺機槍,900支衝鋒槍,400餘萬發各型子彈的能力,在軍閥割據的中國其軍工生產能力名列前茅。
抗戰爆發前,太原兵工廠可生產日美德等多國制式武器,包括日本三十式、三八式步槍與三八式和九二式重機槍,美國湯姆遜M1921型衝鋒槍,德國毛瑟M1896手槍和MP18衝鋒槍等等,同時還參照日本三八式的設計改進生產了晉造六五步槍。同時太原兵工廠還能生產75毫米山炮(即日本94式山炮),82毫米迫擊炮和120毫米榴彈炮,甚至還能生產當時國內罕見的高射機槍。如此雄厚的軍工生產能力,難道會連子彈都沒有盈餘撥給八路軍?顯然,吝嗇的閻錫山是不想讓八路軍做大,以影響到自己在山西的利益。
【八路軍裝備的太原兵工廠生產的三八式重機槍】
【使用太原兵工廠生產的九二式重機槍的120師士兵】
不過,隨着日軍在山西的步步緊逼,閻錫山的算盤很快就落空了。1937年9月,山西戰局驟然惡化,晉綏軍在與日軍的作戰中損失慘重,駐華北的日軍分兩路,分別撲向山西的核心地帶:大同和太原。此時閻錫山才如夢方醒,八路軍未必會動他在山西的奶酪,日軍卻可能端了他的老巢,加上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日軍取得勝利,讓閻意識到八路軍是可以倚重的盟友。吝嗇的他立刻慷慨解囊,一次性送給八路軍200支衝鋒槍,50萬發7.9毫米子彈和50萬發中正步槍彈,曾經冷清的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很快堆滿了太原兵工廠送來的武器。
與此同時,在南京的八路軍辦事處,也向南京方面申領到了一批數量可觀的軍火,包括30萬發子彈,20萬發機槍彈,620枚迫擊炮彈和1.5萬顆手榴彈。抗戰初期,合作抗日的氛圍比較良好,從太原和南京領到的這批規模可觀的軍火,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八路軍軍械彈藥的嚴重匱乏。
【1942年冀遼熱邊區的八路軍部隊,所裝備的輕重機槍多爲在戰場上俘獲的日式裝備】
【在一次伏擊戰中繳獲日軍軍用電話的八路軍士兵,這種貴重的通訊器材對物資匱乏的八路軍來說,彌足珍貴】
而在1937年末,太原失守前夕,晉綏軍在太原的倉庫裏囤積着海量的軍需物資,由於來不及轉運,又不想讓這批物資落入敵手,閻錫山只得忍痛將這批物資直接送給了八路軍。這批物資中,不僅有步槍機槍火炮,還有各類醫療物資,棉大衣,甚至還有成批的防毒面具,還有極爲稀缺的通信器材,這批囤積物資規模之大,讓前來接收的八路軍軍政人員都感到喫驚。
【1942年陝甘寧邊區軍民用自制的鍋爐煉製鋼鐵,用於自制槍彈】
【晉察冀軍區軍民在一次戰役勝利後俘獲的日本裝備】
然而好景不長,到1939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曾經在抗日戰場上頗爲積極的蔣軍逐步把槍口轉向內部,在敵後發展壯大的八路軍、新四軍讓蔣介石如鯁在喉,撥來的經費與物資與日俱減。特別是1940年百團大戰之後,永久性停發了給八路軍、新四軍的經費與物資,從此,一直到抗戰結束,八路軍和新四軍再也沒有通過正規渠道從南京方面獲得過一槍一彈,所有的物資供給只能依靠戰時繳獲、自辦軍事工業和開展大生產活動來解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