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和为贵或许贯穿整个文化的核心。不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还是人与心 都在寻找着关于和的契合点 。古有《大学》强调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夙愿之中得到结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古代的修行个人品德就得说起孝道。


为什么孝道可以传承?

百善孝为先,作为儒家哲学的伦理道德的基础,孝传承的是一个人的德行。早期夏商的孝更多的继承于祭祀,对于祖先的恭敬;周朝加上对于父母的敬重;西周以后,孔子把孝的重点放在君臣父子之间,试图通过家庭伦理来改变血缘部落社会走向地域国家,以宗族为纽带,家庭为成员,牢固整个国家,从而可以达到一统的状态。孔子的孝道就是随着时代的需求应运而生。


孔子的孝道思想随着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在自己学生曾子手上开始发扬光大。曾子作为儒家孝的集大成者强调“孝恕忠信”,以孝为本,不断深化孝道在人伦之中占据的地位。乃至《尔雅》直接定义善事父母为孝。进一步诠释孝道的重要性,促进社会的改变。汉朝早先以黄老学说治国安民;汉文帝作为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典型人物,大力推广核心要义以孝治天下的《孝经》;汉武帝早年虽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非是利用儒家的天人感应来诠释自己的正统性,跟刘邦拜孔子一样,在奠定王朝的阶级,君权的不可侵犯。然而“酷法”的本性未曾改变,直至《轮台罪己诏》的出现,开始“守文”,重视儒家,霸王道间杂之,儒家学说的盛行更加利于孝道的盛行,乃至东汉时期《孝经》的地位步入七经。随着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以孝治天下的学说变得理论化和系统化,成为历代治国的宝典书籍。


割肉疗亲的诞生和盛行源头。

割肉疗亲的典故有很多,比如晋国介子推“割股奉君”,朝陈杲仁割股以充羹等等。然而有史记载,割肉疗亲并被政府嘉奖的出自于唐朝王友贞“剔股以进,母疾愈”。自唐朝开始,这种风气开始出现,韩愈一曾写过《鄠人对》强烈反对这种割肉事亲的行为,然而不足为用,仍然一贯地旌表此类行为;甚至柳宗元也曾经为了孝子李兴写下《寿州安丰县孝门铭》伏惟陛下有唐亮 如神之德,宜加旌褒,合于上下。请表其里闾,刻石明白,宣延风美,观示后祀,永永无极。臣昧死请。一时这种行为成为官员们的狂欢,一旦又此事发生,如获至宝。而随着时代发展,封建王朝发展到末期,宋元明清也就是开始了封建王朝阶级制度达到顶峰的时期。宋朝一改唐朝的重武气息,采取了重文轻武,文官凌驾于武官之上,更有赵匡胤著名的勒石三戒,不杀士大夫。一时宋朝有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氛围。

在这个读书人处于极高地位的宋朝,一旦有人支持那就是全民的节奏。理学作为宋朝的正统学说,朱熹更是大儒,这个唯一不是孔子弟子,却进入孔庙的。也是发话:“今人割股救亲, 其事虽不中节, 其心发之甚善, 人皆以为美。”理学家真德秀说:割股者“孝心诚切,实有可嘉。”一时以理学为首的读书人蜂拥而至,大量文学创作,诗歌戏曲,歌颂割肉疗亲的行为,以至于驳论韩愈《鄠人对》,非圣人之言大有人在,一时整个社会没有反对之声。

仰惟朝廷孝治均被天下,虽在遐陬,民知观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概分三种,普通男人,女子和贵族。

或许表彰一俩个读书人,并不足够刺激整个社会,但是皇帝亲自召见对于每一个普通百姓就不是普通待遇。乃至宋太祖亲征太原之时,亲自召见慰问断乳疗母的刘孝忠。包括《宋史》记载凡”刲股割肝,咸见褒赏。”封赏个人或许不得而知,但是当因为你一个人,改了乡的名字,何其荣耀,算不算光宗耀祖。保义乡人郑千义割股疗母疾,无效,又割肝,母亲痊愈。得郡守赵崇询夸奖,并改其乡曰“孝行乡”。这个一传十,十传百何其可怕。


想想宋朝作为门阀衰败,士族兴起的时期,儒家学问前所未有的发展,或许你寒窗十年,不如别人割肉疗亲获得的多,一个以孝为名的书生,难免考官多看你几分。何况在朱熹的倡导下三纲五常发展的巅峰时期,儿子不可违背父母的话,进一步压缩了民众的思想,不知变通,愚昧不可自知。哪怕读书人知道存天理灭人欲是强调个人不好的私欲,乃至于后世的王守仁秉承理学的格物和存天理去人欲,寻求突破。但是民众不知道呀,寒门贵子又有几人会回到过去,又有多少读书人愿意教化百姓,何况朱熹自己本人郁郁不得志。举孝廉就是另类的做官渠道,这种事情谁不愿意做。


再说女子。或许举孝廉做官与女子并无瓜葛。然而女子割肉疗亲的典型案例并不少。一是可以得到朝廷的旌表的:孝妇盛氏因刳肋取肝之举,于政和六七月经权 知州事转运使刘既济上奏,朝廷下诏“旌表门闾”;泉州晋江人吕仲洙“得疾濒殆,女焚香祝天, 请以身代,?刲股为粥以进,表其居曰‘懿孝’”。二是得到文人官僚为之赋诗作传。吉州朱云孙妻刘氏刲股疗姑病谢谔为赋《孝妇诗》。三是可以得到官宦之家慕名求婚,尚书度支郎中赵君愿娶妻汤氏,引起刲股刲肝以济其药力。这些利益难免吸引女子注意力,高官厚禄的将来,一家人脱离苦难,何其幸运,又何其悲伤,哪怕不愿意,但是家里人一旦未来利益,女子就要沦为工具一般。


甚至贵族也成风气。宋仁宗初期,曾有王室宗亲因为其兄长生重病而割肉疗亲感动了皇帝,认为其品行端正,要给他升官。户部尚书王曾辩驳“此闾巷细民之所为,若奖及宗室,则恐浸以成俗而不可禁”才勉强打消帝王念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光宗时期张伯威与其妹用臂肉作粥以进,分别设立纯孝坊和孝妇坊,并且升官得到赏赐,一时贵族风气盛行。一时割肉疗亲成为宋王朝的全民狂欢,乃至政府对于设立了对于割不同地方,赏赐的规格也不同再一次助长风气。同样助长了民间的虚假之风。在宋朝民间各种谎报孝行的事件不计其数,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割掉自己身体不同地方来博取赏赐,哗众取宠,而乐在其中,不以为然,甚至有些过分的愚。

孝道的极致也是封建统治稳定的顶峰

宋朝推行孝道跟众多王朝一样为了社会稳定。门阀的衰败,士族的崛起,为了维护王朝稳定就需要宗族的维系,孝道就是宗族的尚方宝剑,同时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在朱熹发展的三纲五常之中,忠字凸显出来,也就是孝道推行越广泛,忠君思想越浓厚。哪怕靖康之耻,北宋灭亡,依旧能人志士为王朝奋斗。宋史一书表明:“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这就是推行孝道的可行性。在营造一个和谐的忠君社会,缔造一个信仰,这是宋王朝可以在累累外患之中得以存活三百多年的一个原因。

其实营造忠君思想是一方面,获取利益是一方面,政府支持是一方面,文人渲染是一方面,还有一点就是医生的责任,病急乱投医或许可以这么说。这也是局限于医学技术本来就是慢慢探索的过程,但也是因为割肉疗亲有作用,得病之人痊愈,更加助长了这个风气,或许就跟万能药一样。在落后的医学技术条件下,任何可以生存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当时的人处在看不见的医学世界,只能依靠经验和积累这也是一个原因。

?总结。

宋朝盛行的割肉疗亲盛行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营造忠君思想,促进社会稳定;随之而来考虑的就是利益的推动,上至贵族,下至百姓,都被驱动;再言之就是主流思想的推动,理学领导者,书生的渲染,搞得人尽皆知;最后一点就是医学技术限制,依靠经验和积累得治疗方案,告诉每一个人可行,乃至于成为风尚。这一习俗并没有在宋朝结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孝顺是责任是义务,但是更要理智得去判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