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和爲貴或許貫穿整個文化的核心。不論是人與自然,人與人還是人與心 都在尋找着關於和的契合點 。古有《大學》強調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在修身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夙願之中得到結論:“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古代的修行個人品德就得說起孝道。


爲什麼孝道可以傳承?

百善孝爲先,作爲儒家哲學的倫理道德的基礎,孝傳承的是一個人的德行。早期夏商的孝更多的繼承於祭祀,對於祖先的恭敬;周朝加上對於父母的敬重;西周以後,孔子把孝的重點放在君臣父子之間,試圖通過家庭倫理來改變血緣部落社會走向地域國家,以宗族爲紐帶,家庭爲成員,牢固整個國家,從而可以達到一統的狀態。孔子的孝道就是隨着時代的需求應運而生。


孔子的孝道思想隨着儒家學說的廣泛傳播在自己學生曾子手上開始發揚光大。曾子作爲儒家孝的集大成者強調“孝恕忠信”,以孝爲本,不斷深化孝道在人倫之中佔據的地位。乃至《爾雅》直接定義善事父母爲孝。進一步詮釋孝道的重要性,促進社會的改變。漢朝早先以黃老學說治國安民;漢文帝作爲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典型人物,大力推廣核心要義以孝治天下的《孝經》;漢武帝早年雖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無非是利用儒家的天人感應來詮釋自己的正統性,跟劉邦拜孔子一樣,在奠定王朝的階級,君權的不可侵犯。然而“酷法”的本性未曾改變,直至《輪臺罪己詔》的出現,開始“守文”,重視儒家,霸王道間雜之,儒家學說的盛行更加利於孝道的盛行,乃至東漢時期《孝經》的地位步入七經。隨着魏晉南北朝的發展以孝治天下的學說變得理論化和系統化,成爲歷代治國的寶典書籍。


割肉療親的誕生和盛行源頭。

割肉療親的典故有很多,比如晉國介子推“割股奉君”,朝陳杲仁割股以充羹等等。然而有史記載,割肉療親並被政府嘉獎的出自於唐朝王友貞“剔股以進,母疾愈”。自唐朝開始,這種風氣開始出現,韓愈一曾寫過《鄠人對》強烈反對這種割肉事親的行爲,然而不足爲用,仍然一貫地旌表此類行爲;甚至柳宗元也曾經爲了孝子李興寫下《壽州安豐縣孝門銘》伏惟陛下有唐亮 如神之德,宜加旌褒,合於上下。請表其里閭,刻石明白,宣延風美,觀示後祀,永永無極。臣昧死請。一時這種行爲成爲官員們的狂歡,一旦又此事發生,如獲至寶。而隨着時代發展,封建王朝發展到末期,宋元明清也就是開始了封建王朝階級制度達到頂峯的時期。宋朝一改唐朝的重武氣息,採取了重文輕武,文官凌駕於武官之上,更有趙匡胤著名的勒石三戒,不殺士大夫。一時宋朝有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氛圍。

在這個讀書人處於極高地位的宋朝,一旦有人支持那就是全民的節奏。理學作爲宋朝的正統學說,朱熹更是大儒,這個唯一不是孔子弟子,卻進入孔廟的。也是發話:“今人割股救親, 其事雖不中節, 其心發之甚善, 人皆以爲美。”理學家真德秀說:割股者“孝心誠切,實有可嘉。”一時以理學爲首的讀書人蜂擁而至,大量文學創作,詩歌戲曲,歌頌割肉療親的行爲,以至於駁論韓愈《鄠人對》,非聖人之言大有人在,一時整個社會沒有反對之聲。

仰惟朝廷孝治均被天下,雖在遐陬,民知觀感

爲什麼這麼說呢?大概分三種,普通男人,女子和貴族。

或許表彰一倆個讀書人,並不足夠刺激整個社會,但是皇帝親自召見對於每一個普通百姓就不是普通待遇。乃至宋太祖親征太原之時,親自召見慰問斷乳療母的劉孝忠。包括《宋史》記載凡”刲股割肝,鹹見褒賞。”封賞個人或許不得而知,但是當因爲你一個人,改了鄉的名字,何其榮耀,算不算光宗耀祖。保義鄉人鄭千義割股療母疾,無效,又割肝,母親痊癒。得郡守趙崇詢誇獎,並改其鄉曰“孝行鄉”。這個一傳十,十傳百何其可怕。


想想宋朝作爲門閥衰敗,士族興起的時期,儒家學問前所未有的發展,或許你寒窗十年,不如別人割肉療親獲得的多,一個以孝爲名的書生,難免考官多看你幾分。何況在朱熹的倡導下三綱五常發展的巔峯時期,兒子不可違背父母的話,進一步壓縮了民衆的思想,不知變通,愚昧不可自知。哪怕讀書人知道存天理滅人慾是強調個人不好的私慾,乃至於後世的王守仁秉承理學的格物和存天理去人慾,尋求突破。但是民衆不知道呀,寒門貴子又有幾人會回到過去,又有多少讀書人願意教化百姓,何況朱熹自己本人鬱郁不得志。舉孝廉就是另類的做官渠道,這種事情誰不願意做。


再說女子。或許舉孝廉做官與女子並無瓜葛。然而女子割肉療親的典型案例並不少。一是可以得到朝廷的旌表的:孝婦盛氏因刳肋取肝之舉,於政和六七月經權 知州事轉運使劉既濟上奏,朝廷下詔“旌表門閭”;泉州晉江人呂仲洙“得疾瀕殆,女焚香祝天, 請以身代,?刲股爲粥以進,表其居曰‘懿孝’”。二是得到文人官僚爲之賦詩作傳。吉州朱雲孫妻劉氏刲股療姑病謝諤爲賦《孝婦詩》。三是可以得到官宦之家慕名求婚,尚書度支郎中趙君願娶妻湯氏,引起刲股刲肝以濟其藥力。這些利益難免吸引女子注意力,高官厚祿的將來,一家人脫離苦難,何其幸運,又何其悲傷,哪怕不願意,但是家裏人一旦未來利益,女子就要淪爲工具一般。


甚至貴族也成風氣。宋仁宗初期,曾有王室宗親因爲其兄長生重病而割肉療親感動了皇帝,認爲其品行端正,要給他升官。戶部尚書王曾辯駁“此閭巷細民之所爲,若獎及宗室,則恐浸以成俗而不可禁”才勉強打消帝王念頭。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光宗時期張伯威與其妹用臂肉作粥以進,分別設立純孝坊和孝婦坊,並且升官得到賞賜,一時貴族風氣盛行。一時割肉療親成爲宋王朝的全民狂歡,乃至政府對於設立了對於割不同地方,賞賜的規格也不同再一次助長風氣。同樣助長了民間的虛假之風。在宋朝民間各種謊報孝行的事件不計其數,甚至冒着生命危險,割掉自己身體不同地方來博取賞賜,譁衆取寵,而樂在其中,不以爲然,甚至有些過分的愚。

孝道的極致也是封建統治穩定的頂峯

宋朝推行孝道跟衆多王朝一樣爲了社會穩定。門閥的衰敗,士族的崛起,爲了維護王朝穩定就需要宗族的維繫,孝道就是宗族的尚方寶劍,同時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在朱熹發展的三綱五常之中,忠字凸顯出來,也就是孝道推行越廣泛,忠君思想越濃厚。哪怕靖康之恥,北宋滅亡,依舊能人志士爲王朝奮鬥。宋史一書表明:“故靖康之變,志士投袂,起而勤王,臨難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節相望,班班可書。”這就是推行孝道的可行性。在營造一個和諧的忠君社會,締造一個信仰,這是宋王朝可以在累累外患之中得以存活三百多年的一個原因。

其實營造忠君思想是一方面,獲取利益是一方面,政府支持是一方面,文人渲染是一方面,還有一點就是醫生的責任,病急亂投醫或許可以這麼說。這也是侷限於醫學技術本來就是慢慢探索的過程,但也是因爲割肉療親有作用,得病之人痊癒,更加助長了這個風氣,或許就跟萬能藥一樣。在落後的醫學技術條件下,任何可以生存的方法都可以使用。當時的人處在看不見的醫學世界,只能依靠經驗和積累這也是一個原因。

?總結。

宋朝盛行的割肉療親盛行主要是爲了鞏固統治,營造忠君思想,促進社會穩定;隨之而來考慮的就是利益的推動,上至貴族,下至百姓,都被驅動;再言之就是主流思想的推動,理學領導者,書生的渲染,搞得人盡皆知;最後一點就是醫學技術限制,依靠經驗和積累得治療方案,告訴每一個人可行,乃至於成爲風尚。這一習俗並沒有在宋朝結束,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孝順是責任是義務,但是更要理智得去判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