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偷渡阴平小路,夺了攻灭蜀汉政权的头功,是件让敌我双方的刘禅、姜维、钟会都很郁闷的事情。
刘禅做了亡国之君,刘备辛苦打拼、诸葛亮勤勉维持的蜀汉基业,转眼间就丢在了刘禅手里,从此他无可避免地被扣上了“扶不起的刘阿斗”的帽子;
姜维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关天险,将魏军主力阻挡在汉中,还没等他找寻时机发动反攻,后头就传来了刘禅投降的消息。气得姜维手下的蜀军拔出佩刀砍身旁的石头,都能溅出火花;
还有一个窝火的是钟会。自打起兵以来,带领主力部队正面战场硬扛姜维的都是他钟会,力气花得最多,反倒让邓艾夺去了首功,在司马昭跟前大大地露脸。
从刘禅、姜维、钟会的态度反应来看,邓艾由阴平小路偷袭成都的斩首行动,的确出乎敌我阵营大部分人的预料。
但诸葛瞻与邓艾的军队数量差距,倒也没诸葛瞻手握7万雄兵,邓艾只有区区2000疲惫之师的悬殊地步。

其中西路由邓艾领兵3万出狄道,从正面牵制正在沓中为讨伐魏国屯田积粮的姜维主力;中路诸葛绪的人马也是3万,由陇西经由祁山道进入汉中,配合邓艾的正面战场,从侧背偷袭夹击姜维;人数最多的钟会12万主力部队,则分别从东边的子午道、骆谷道、斜谷道进入汉中。
按照司马昭的既定战略,只要邓艾和诸葛绪咬住姜维的人马,稍微拖一下时间等到钟会的主力部队到达沓中战场,那么用整整18万的魏军优势兵力,去吞下姜维的部队,基本也就没什么悬念了。
只不过姜维也不是吃素的,一看魏军三路兵马泰山压顶的势头,立马果断选择保存实力放弃汉中,退守到天险剑阁关,使魏军聚歼蜀军主力的计划还没开始就破了产。
姜维的打算是固守剑阁,居高临下俯瞰整个汉中盆地。18万魏军来到汉中,后勤供应全都倚仗秦岭“子午、骆谷、斜谷、陈仓、祁山”5条小路的转运,来往十分不便,时间一久军心必定产生变乱。那个时候,便是蜀军最佳的反攻时机。
这样一来,蜀魏双方的汉中战场,就陷入了对峙的僵局。

而此时,姜维手头上的兵马有多少?蜀汉全国的兵力布置,又是一副怎样的情形呢?
从刘禅投降后交出的户口可知,蜀汉大体有11万军队。这11万人马主要分布在四个方向:
东吴与蜀汉是盟友,这个方向放1万来人就够了;南方的孟获,在诸葛亮时期已经通过武力和安抚趋于稳定,布置了1万军队也差不多;成都是政权中心,再少也该放个2万来人应对突发情况。
11万减去4万,还剩下7万。姜维手中在剑阁关一线与18万魏军对峙的,估计撑死了也就是这7万人马。但这支部队历经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和姜维的九伐中原,绝对是蜀军中的精锐!所以尽管魏军占据明显的兵力优势,可也无法突破蜀军凭险固守的防线,钟会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成都平原的门户,一天天对峙下去。

为打破僵局,这时候邓艾决定由阴平小路轻装偷渡,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益州。
只要偷渡成功,邓艾便能获得极大的行动自由,进可以猛攻快打直取成都灭掉蜀汉,退也能绕到姜维背后,与钟会一起前后夹击剑阁关的蜀军主力,随后再汇集18万魏军拿下成都平原。
可这中间也有个问题,跟着邓艾进入益州的人马能有多少?司马昭给邓艾的兵马本来是3万,阴平小路沿途的后勤供应要留下一半的人,再算上长途跋涉的非战斗减员,估计最后能到益州的也就是万把来人。
而且阴平全都是崎岖难行小路,有些路段全靠魏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所以基本不可能携带有什么攻城器械。可以确定这1万来人除了手里的环首刀和长矛,没有其它任何装备。
但他们的突然出现,却给身在成都的蜀汉君臣带来了巨大的恐慌!

姜维的人马被钟会牵制在剑阁,能不能抽出人马来驰援成都、扑灭邓艾的军队还两说,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只能是由成都方向的蜀军独自抵挡邓艾的魏军。
刘禅把最后的希望,放在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身上。上文中说到了,诸葛瞻带出的成都人马顶多是2万,而且还只是蜀汉的“内卫部队”,缺乏实战锻炼的经验,战斗力存疑。
与诸葛瞻对阵的,倒是跟姜维都交战过好几个回合的邓艾,是魏国第一梯队的名将。况且1万魏军长途跋涉深入蜀国境内,几乎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所以打起仗来只能赢不能输,很有背水一战的气势。

偏偏此时的诸葛瞻,又在进攻和防守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结果耽误的功夫就被邓艾攻破江油关,进入了成都平原的开阔地带。
诸葛瞻一路撤退,寻找险要的阻击地形,最后退到成都的北部门户绵竹,再也退无可退,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展开与邓艾的决战。一战下来,蜀军全军覆没,就连诸葛瞻本人也冲入敌阵格斗战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