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周菊 王國信 今年1月以來,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東風公司)牽動外界的心。

一方面,作爲湖北省最大的汽車集團,人們關注着在疫情期間遭受嚴重衝擊的東風何時以及如何恢復;而另一方面,因爲合作伙伴的戰略調整,東風雷諾、東風英菲尼迪和神龍公司等三家合資企業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另外,在入股法國PSA集團之後,外界也一直盛傳東風將會出售其股票。在多重因素影響下,東風公司的2020年,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

面對這樣複雜且多變的狀況,東風如何以確定性來迎戰不確定性,解開這些複雜的難題?而作爲武漢經濟龍頭的東風又將以怎樣的方式重新釋放自己的能量,併爲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央企力量?5月26日,經濟觀察報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其向記者講述了東風這一年將如何面對諸多的外部衝擊,以及東風正在進行的轉型和改革。

竺延風向記者詳細解讀了東風汽車正在面臨的挑戰和機會,其着重介紹了即將發佈的h事業部的高端品牌,並對當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作出深刻的分析。另外,竺延風在今年兩會上的提案是“關於推廣無人配送車輛破解物流最後一公里問題”,竺延風認爲,目前在無人配送上,大家更需要探索的、着急的並不是資金問題,也不是某種手段問題和某種技術問題,實際上是商業模式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當前的問題,一是要儘快地探索出一個合適的商業模式,二是儘快制定適合這個場景相關的法規。”竺延風表示。

咬定經營目標不放鬆

2020年是東風50歲後第一年,但剛跨入“知天命”之年的東風,不得不應對中國車企從未遭遇過的壓力。作爲武漢最大的企業,東風在疫情期間遭遇了沉重打擊。從1月底到目前,東風汽車的生產經營雖已全面恢復,但市場上的壓力仍然較大。而隨着全球疫情的發展,其合資企業開始調整戰略,今年4月,隨着雷諾調整全球戰略,東風雷諾重組後留下的問題需要加快解決。今年,東風面臨的是內外交織的雙重壓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東風要如何突出重圍?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我們需要一個應對疫情的完善、常態化體系。”5月26日,東風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說道。東風所受疫情的影響比外界想象的要嚴重,這首先體現在市場份額的丟失上。因爲至少比其他車企晚一個月才恢復,東風整體市場所受到的衝擊很大,同時東風還需要進行供應鏈的及時性恢復和成本方面的考量,而這些又直接影響着東風的經營情況。“市場不會等你恢復,市場需要我們的重新開拓。”竺延風說。市場層面的衝擊則直接影響了東風汽車的經營業績。竺延風向經濟觀察報記者坦承,目前東風在經營目標的完成上有比較大的壓力,但東風正在通過多重手段減小損失,並計劃在後期追趕彌補之前的損失。“我們目前還沒有調整經營目標,銷量的影響已經很明顯了,關鍵是看下半年如何降本增效。”竺延風說。

作爲中國TOP3的汽車集團,也是“唯二”的兩家汽車類央企之一,東風汽車一直經營穩健,並多年穩居行業第二,僅次於上汽集團。根據此前規劃,東風汽車2020年的目標爲實現全年銷售汽車375萬輛,利潤總額400億元以上。

東風的應對舉措主要是市場環節的調整,也就是在面向客戶的需求上、渠道上和渠道管理上,在這三個方面會有更多的舉措或者管理行動;其次是在產品質量與成本上下功夫,市場在變化,它的需求結構在變化,這就要求至少產品的體系跟市場結構的變化能夠更加相吻合;在管理上面,則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

在降本增效上,東風將通過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實現效益提升。2019年,儘管市場壓力較大,但東風通過降本增效的方式實現了利潤提升。東風降本增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東風通過平臺化模塊化生產的方式實現成本下降;二是持續進行減費工作。2019年,東風實現五項費用同比降低7%,其在2019年實現毛利增加0.5%,約爲134.15億元人民幣。

在“把耽誤的時間、失去的產量和市場找回來”的努力下,東風汽車全面復工復產一個月後,該公司在4月已實現銷量同比增長9.1%,給疫情後的恢復打了一針強心劑。

h事業部的新嘗試

除此之外,東風的h高端品牌是社會關注另一個熱點。今年5月6日,竺延風發布致h事業部全體員工的一封內部信,揭開了h事業部的面紗一角。儘管東風在去年上半年就曝光了打造新能源高端品牌的計劃,竺延風的這封信則標誌着東風汽車h事業部終於塵埃落定,在這封信中,竺延風首次透露了關於h事業部的更多細節。

h事業部是東風公司爲打造全新高端品牌成立的新部門,按照計劃,東風的新高端品牌應在今年4月亮相,雖然受到疫情影響而延後,但其在2020年正式推出的既定計劃不會改變。目前,h事業部擁有全新的組織、全新的機制及全新的商業模式,新品牌將聚焦於新能源汽車。同時有東風內部消息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透露,已解散的東風雷諾的工廠或將承擔東風新高端品牌的生產製造,部分東風雷諾員工也已經轉崗至h事業部。

但h事業部的出現,也受到了很大的爭議。首當其衝的問題是,目前中國已經有超過100個新汽車品牌,而此時纔剛誕生的h品牌要如何突圍?對此,竺延風向記者坦誠表示,目前新做一個高端品牌確實會面臨很大的挑戰,但對東風來說這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一方面,汽車消費升級使得自主品牌必須有向上突破。在竺延風看來,東風此前在乘用車上更多的是解決汽車從無到有、汽車社會建立和汽車進家庭方面的需求,但現在轉型升級是趨勢,東風需要向更高端市場邁進。“在中高端市場,東風是有空間有機會的,當然這也絕對是一個挑戰。”竺延風說道。

另一方面,在品牌路徑的選擇上,東風選擇將高端品牌與新能源汽車相結合。這與吉利、長城和奇瑞的做法不同,這三者都是推出一個既包含了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的汽車品牌。竺延風向記者表示,h事業部不僅僅是要品牌向上,也是東風在轉型上的積極探索。從2016年左右開始,全球汽車業開始大轉型,各個車企表述的方式並不一致,但大體上包括智能網聯化以及新能源化。

東風公司也提出了自己的方向。2017年,東風公司正式提出了“五化”戰略,即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並開始全面推進相關佈局。竺延風對記者表示,對於東風來說,h事業部希望有更好的突破。“我們不僅是希望推出一個符合’五化’的產品,我們更希望有一個平臺,來完成這個使命抓住這樣一個機會。”竺延風說。而這也是h品牌選擇從新能源汽車突圍的重要原因。未來,東風將打造一個全新平臺,搭載全新未來技術。

竺延風表示,在行業大轉型的變革時期,一個企業不可能不去抓住迎面而來的機會,在還沒有做任何事情時候就說不能成功。實際上,東風作爲汽車製造商在創造一個新品牌上有自己的優勢:第一,有很好的造車技術基礎;其次,經過這幾年的改革發展和技術積累,對汽車的理解、專業化的程度、人機工程的能力更強。“我們經過技術改造煥新的實力,再加上新勢力的思維,通過這兩個‘力’,我們更有希望在這個領域當中有所創新和發展。”竺延風說。

當然,做一個高端品牌是挑戰性的嘗試,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h品牌要成功也要不斷的調整進攻的姿勢。在竺延風看來,汽車品牌是大浪淘沙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往前成長,h品牌也會結合未來的發展趨勢不斷豐富和變化,它不會是靜態的存在。“讓我們用實踐、用時間和用努力回答這個問題。”竺延風表示。

堅信自主能突出重圍

除了h事業部,東風從去年開始其自主乘用車板塊也在進行新的調整,以做大做強自主品牌。東風汽車在自主板塊上,形成了東風風神、東風風行、東風風光、和東風啓辰在內的自主品牌乘用車事業。

在2019年,東風公司全年銷售汽車360.9萬輛,其中乘用車穩住銷量基盤,銷售298.4萬輛,降幅低於行業1.2個百分點。在整體銷量基盤中,東風自主乘用車銷量規模還不突出,這一方面與內部幾個品牌正處於轉型陣痛期有關,另一方面更是與自主品牌發展的大環境息息相關。中國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從2017年43.9%跌至2018年的42.1%,在連續19個月下滑之後,在2019年更跌破了40%的市場紅線,僅有39.2%的份額。上一次自主品牌市場份額跌破紅線是2014年。

今年4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3.2萬輛,市場份額34.6%,比上年同期下降2.6個百分點,比2019年年底的市佔率又跌去了5個百分點。在這種情況下,東風汽車是如何看待這種市場份額的下降,特別是作爲國內TOP3的汽車集團,東風的自主乘用車如何來應對這種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竺延風認爲,這種市場份額的下降是市場變化導致的必然結果,但不必過分悲觀。隨着社會經濟發展,汽車市場形勢已經發生了改變。此前,自主品牌的增長是在社會消費需求大幅增長的條件下發生的,在高速增長階段,當時自主品牌的產品模式和商業模式以及經營思路三者是適應的,因而自主品牌容易獲得機遇與市場。

但現在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從增量市場轉變爲存量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自主品牌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整來適應市場的變化。竺延風指出,市場形勢的變化正在倒逼自主品牌進行模式調整,而只有適應了新的模式,自主品牌才能夠在飽和競爭的壓力中找到市場機會。而一旦自主品牌調整完畢重新找到適應市場的方式,份額會重新上升。

竺延風認爲,中國自主汽車的優勢在於性價比遠超國際品牌,但自主品牌需要在品牌認知度方面和商業模式上再進一步提升,只要利用好對中國市場更加熟悉的特點,仍然可以實現進一步增長。“現在到了一個調整階段,調整就會有形成市場倒逼,這是適者生存劣者淘汰的過程。”竺延風說。

東風自主乘用車正處於這種艱難轉型之中。如果以發展階段來看,之前東風自主採用多品牌佈局其實也是當時市場模式下的必然選擇。中國剛起步的自主品牌通過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地域去抓住市場,當時品牌和車型都是百花齊放的狀態。但相對而言,當時的市場又是單一的,一個車型就能夠賣滿全國,但現在這些產品也在多樣化變化。“不同年齡不同區域,甚至同一個區域裏頭不同的文化追求。”竺延風說。

面對市場的變化,東風的自主乘用車板塊正在進行系列調整,以抓住發展風口。竺延風向記者講述了東風的具體思路:首先,在技術上、平臺上進行共享,實現規模化;其次,市場和產品的細分化,在在不同區域市場上和特點上進行調整;第三、從追求數量規模到追求經營高質量。竺延風透露說,東風正在整合平臺技術、互聯網技術、智能網聯技術、共享技術和後金融支持服務等平臺,最終會形成一個更好的規模效應,把資源利用最大化。“在未來的汽車市場當中,如何保證經營高質量是最關切的,生存下來纔有發展的機會。”竺延風說。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相關文章